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1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242篇
电工技术   7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38篇
化学工业   223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13篇
建筑科学   149篇
矿业工程   622篇
能源动力   37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277篇
石油天然气   2228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1篇
冶金工业   32篇
原子能技术   20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巴音都兰凹陷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是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际问题,所以一直是成藏机理研究的热点。巴音都兰凹陷整体上断层规模小、延伸距离短,厚层指状砂体成为优质输导系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该凹陷地层压力系数介于0.92—0.99之间,具低压系统,且纵向为统一压力系统,垂向运移动力较弱。综合分析认为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油气以单源充注为主,以可能的多元充注为辅,以流体浮力为主要运移动力,以横向运移方式顺层运移,主要在能量相对较低的低压和现今油势低值区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2.
岩屑图像采集影响因素及图像采集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屑图像录井技术的岩屑采集环节直接关系到对岩性和含油岩石的准确识别,针对PDC钻头普遍使用及空气钻井技术推广应用所造成的录井岩屑细小甚至呈粉末状的状况,通过对岩屑图像采集过程中自平衡校正、岩屑的粒径及其存放时间以及钻井液添加剂水膜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岩屑图像采集参数标准,通过实施岩屑图像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准确识别岩性及含油岩石提供真实、清晰、系统的基础图像信息.在四川盆地普光构造、东濮凹陷文留构造的应用表明了该标准在空气钻井条件下对岩性识别及现场快速识别油气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究旋转导向钻具在导向钻进过程中井底岩屑运移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耦合算法(CFD-DEM)建立描述井底钻井液与岩屑颗粒复杂两相流动的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与离散元软件分析旋转导向钻具井底岩屑颗粒的运动学特性;探讨旋转导向钻头偏置角度、钻井液流速、钻头转速、岩屑颗粒粒径对井底岩屑颗粒运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转速与钻井液流速,岩屑颗粒的运移速度随之增大,对于井底岩屑颗粒的运移起到正反馈的作用,可提高井底清洁度;岩屑颗粒粒径的增大会减小岩屑颗粒的运移速度,当岩屑颗粒的直径大于3 mm时,岩屑运移速度减小更加明显;旋转导向钻具钻头偏置会导致井底空间结构的变化,岩屑颗粒动能和钻井液水力能量也会削弱,最终会加剧钻头磨损,产生泥包等。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为了安全有效地处置和利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油基岩屑残渣,采用其烧结陶粒支撑剂,同时,为提高支撑剂在清水中的悬浮性能、改善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分布、简化压裂施工工艺、提高压裂增产效果,进行了自悬浮支撑剂的制备与研究。 方法通过聚合反应将聚丙烯胺树脂包覆在支撑剂表面,制得膨胀型自悬浮支撑剂,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单体量、合成温度对自悬浮支撑剂膨胀性能的影响。 结果覆膜材料配比(质量比)为:m(陶粒)∶m(丙烯酰胺)∶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过硫酸铵)∶m(N,N,N′,N′-四甲基乙二胺)=10.000∶2.000∶0.002∶0.020∶0.031时,自悬浮支撑剂性能最佳,其膨胀倍数为4.3,沉降速度为45 mm/s。 结论覆膜支撑剂自悬浮功能的实现主要与聚丙烯酰胺树脂的溶胀有关,树脂的体积膨胀和聚丙烯酰胺分子链向外延伸引起溶液黏度的增加,提升了支撑剂在溶液中的沉降阻力。该研究对拓宽油基岩屑烧结支撑剂的应用范围、提高油基岩屑残渣资源化利用产品附加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65.
苑舒斌  符耀庆 《硅谷》2013,(1):96-98
岩屑荧光录井是油气勘探过程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实现该工作的自动化,本文以模糊C均值聚类(FCM)理论为基础,选用目前运用广泛的HSI颜色系统,针对荧光录井过程中生成的岩屑荧光数字图像提出了三维空间的颜色分类方案。该方案首先将图像从RGB色彩空间转换成HSI空间,并根据人眼视觉特点调整HSI各分量取值范围,同时通过提取不重复HSI颜色空间点阵的方法,提高聚类速度和聚类效果,解决超高清图像聚类速度慢的问题。最后通过人工油性判断和自动聚类分析指明不同荧光颜色(聚类中心)所代表的油性和含油比例,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生产过程中荧光图像自动识别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66.
李景山  刘玉洲  左秋玲 《煤矿安全》2007,38(8):38-39,46
简单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的原理,结合监测工作面的具体应用情况,应用矿山压力理论建立了采场顶板运移规律模型,并计算得出了直接顶和老顶的厚度。与微地震监测结果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证明微地震监测可以用于预测覆岩运动规律。微地震监测技术对于确定采场覆岩高度、预报采场顶板破坏、预测煤与瓦斯突出从而预防灾害发生、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并提高资源回采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是提高干热岩采热能力的最具潜力技术之一,现有的针对暂堵剂在裂缝内运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模型相对简化,难以对暂堵剂在裂隙内复杂流动过程进行精准的刻画,无法捕捉颗粒在裂隙内的真实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为了准确捕捉暂堵剂在干热岩人工裂隙内的运移规律及颗粒间相互作用机理,本文对裂隙内的颗粒运动和流体流动采用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的描述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元(DEM)双向耦合的计算方法,建立了颗粒型暂堵剂在人工裂隙内运移过程的CFD-DE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影响干热岩人工裂隙中暂堵剂运移规律的主要因素包括:携带液黏度、暂堵剂质量浓度、携带液流动状态和颗粒间摩擦系数等,其中颗粒间摩擦系数对裂隙内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影响相对较小,颗粒间因摩擦产生的作用力相对较小,难以克服流体流动对颗粒速度的影响。携带液黏度由0.03 mPa·s提升至120 mPa·s的过程中,暂堵剂在缝内的平均运动速度降低超过77%,随黏度增大,暂堵剂颗粒在裂缝内运动速度增幅逐渐降低,出口处颗粒速度及携带液流量明显减小;随暂堵剂质量浓度增大,颗粒间相互作用力不断增大,暂堵剂运动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后,...  相似文献   
68.
暂堵转向压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增产改造手段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文献的整理,从暂堵转向压裂机理、材料和工艺3个方面对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首先,暂堵转向压裂过程包括3个关键步骤:暂堵剂运移、封堵、裂缝转向。不同暂堵剂颗粒的运移分异行为影响了其后续的封堵过程,进而影响新缝的开启,三者紧密相连。其次,在现场应用的暂堵剂种类繁多,包括固体颗粒、纤维、凝胶、泡沫等类型,需要根据储层特征优选适合的暂堵剂,特别是考虑其耐温性、降解性以及承压能力。目前,可降解颗粒和纤维暂堵剂是主流的发展趋势。最后,暂堵转向压裂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其效果得到多种监测手段的证实。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根据暂堵剂类型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加注方式,暂堵剂用量和加入时机可根据管外光纤、高频压力监测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随着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暂堵转向压裂作业终将实现实时调控与优化。  相似文献   
69.
分子模拟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分子微观结构、计算体系宏观性质,可以直观再现基于分子和原子水平的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化学反应过程,具有研究变量可控、效率高、周期短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现已逐渐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系统总结了分子模拟技术在煤层气吸附机理、页岩气和页岩油吸附、有机质热成熟度评价分子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石...  相似文献   
70.
乌尔逊凹陷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尔逊凹陷的油气分布严格受生油凹陷的限制,主要分布在油源区内或其附近、油源区及其周边的断裂构造带上.凹陷内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北部生烃洼槽边缘,苏仁诺尔走滑断裂带两侧,有的位于有效生烃灶内,有的位于有效生烃灶边缘;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发现主要是在巴彦塔拉构造转换带地区.综合利用合氮化合物的多种指标,可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油气运移通道,指出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凹陷内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两者配合使油气呈现阶梯状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