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4篇 |
免费 | 590篇 |
国内免费 | 35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36篇 |
综合类 | 418篇 |
化学工业 | 127篇 |
金属工艺 | 181篇 |
机械仪表 | 256篇 |
建筑科学 | 470篇 |
矿业工程 | 238篇 |
能源动力 | 105篇 |
轻工业 | 106篇 |
水利工程 | 132篇 |
石油天然气 | 132篇 |
武器工业 | 72篇 |
无线电 | 118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20篇 |
冶金工业 | 83篇 |
原子能技术 | 80篇 |
自动化技术 | 7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209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284篇 |
2020年 | 230篇 |
2019年 | 228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69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195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304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254篇 |
2008年 | 345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170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46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在起重机上常采用超载限制器保证吊运安全。在综合式超载限制器逐渐取代峰值断开式和延时断开式限制器之后,由于它既可以避免起重机因起吊载荷过大造成的事故,又可以克服起升机构在起、制动与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影响,保证超载限制器不产生误动作,其功能和控制方式显得更加完善。目前综合式超载限制器已越来越广泛地在各种起重机上应用。但 相似文献
953.
954.
崔光耀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3):648-648
以汶川地震隧道震害为研究背景,结合我国公路和铁路隧道抗震设防现行规范及抗震设计的现状,对目前我国隧道抗震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黏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断裂黏滑隧道减震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建立基于地形效应的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首先,通过对汶川地震隧道洞口段震害基础资料和文献调研资料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影响山坡基岩覆盖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传播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山坡地形地貌、覆盖层及地震波参数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揭示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山坡基岩覆盖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传播的影响规律;然后,通过系统分析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山坡基岩覆盖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传播的影响规律,采用包络线数值分析技术,探明地形效应的影响规律,初步构建基于地形效应的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最后;采用三方向、六自由度大型振动台开展动力模型试验研究,选取代表性工况(坡率1∶2)为研究对象,输入标准化后的7,8,9度汶川地震卧龙测站地震波(经相似比转换)进行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对之前研究进行检验并修正,最终建立基于地形效应的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2)建立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黏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基于反应位移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黏滑隧道结构特性的分析,分别采用弹性地基梁和壳单元模拟隧道洞口浅埋段和断裂黏滑段隧道结构,通过理论推导,建立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黏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动力时程法对其进行检验,理论解均比数值解偏大,幅度小于20%,故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黏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在计算精度、结构设计安全方面符合隧道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可为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黏滑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参考。(3)研究断裂黏滑隧道减震技术。针对断裂黏滑隧道的震害特点,成功试制倾斜正断裂倾向错动试验箱,并对采用减震缝或减震层的6种减震方式(不设抗减震措施;初支不设抗减震措施,二衬设减震缝,间距为9,12 m;初支和二衬交错设减震缝,间距为12 m;减震层厚度为10,20 cm;初支和二衬交错设减震缝,间距为12 m,减震层厚度为10 cm)进行静力黏滑错动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初支和二衬交错设减震缝(间距12 m)与减震层(厚度10 cm)共同施设工况、初支和二衬交错设减震缝(间距12 m)工况和二衬设减震缝(间距12 m)工况的减震效果相差不大,从施工方便性、经济性考虑,推荐使用二衬设减震缝(间距12 m)的减震方式。 相似文献
955.
通过单轴压缩试验以及侧压恒定和侧向位移恒定的2类真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塑性混凝土峰值后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塑性混凝土峰值后变形特征与试验的侧限条件密切相关.塑性混凝土在单轴受压情况下,峰值后变形呈现软化特征;在侧压恒定的真三轴压缩试验下,峰值后变形呈现理想塑化或近似塑化特征,试件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双向剪切破坏,且破坏方向与最小主应力方向一致;在侧向位移恒定的真三轴压缩试验下,峰值后变形呈现硬化特征,试件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轴向过大的压缩变形.当变形参数D2>0时,峰值后变形表现为硬化;当-01≤D2<0时,峰值后变形表现为理想塑化或近似塑化;当D2<-01时,峰值后变形表现为软化. 相似文献
956.
新建隧道爆破作业对邻近既有隧道影响显著,鉴于减振孔的泛用性,常选其作为减振手段,但在近接隧道中的降振效果亟待探明。建立了能够表征各减振孔参数效应的爆破动力学模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进而探究了减振孔参数对减振率的影响规律,提出描述减振率与减振孔参数间的关系式,论证了近接隧道爆破中减振孔的爆破振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分别布设减振孔1~3排,平均减振率从40.58%增至71.99%;(2)分别布设减振孔距爆源距离0.75 m~1.5 m,平均减振率从53.93%降至40.21%,改变上述参数对减振效益影响明显;(3)建立了减振孔参数与减振率的拟合关系式,揭示了减振孔参数对爆破振动影响显著程度;(4)揭示了减振孔对近接隧道爆破振动的影响规律,距爆破临空面5 m以内振速高、衰减快,减振孔减振效益好,单排减振孔对中心断面各部位的减振率达到26%~38%。 相似文献
957.
颗粒形状和中主应力对砂土力学特性耦合影响的真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状态下,砂土地基处于三维受力状态。经过复杂的沉积和搬运作用,砂颗粒形态各异,进一步影响其在受力状态下的接触形式。砂土的宏观力学响应同样会受到微观颗粒形状的影响。研究针对不同比例石英砂和玻璃圆(碎)珠的混合颗粒试样开展真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三维应力状态下颗粒形状对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结合动态颗粒图像分析技术定量识别颗粒形状参数,获得颗粒形状参数伴随玻璃珠掺量增加的变化趋势。查明中主应力与颗粒形状对砂土宏观力学响应的耦合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具有规则颗粒形状的玻璃珠–石英砂混合物能有效抑制试样剪胀特性。对于给定的中主应力系数,玻璃珠–石英砂混合颗粒材料的峰值摩擦角随着颗粒形状不规则度的增加而增大,峰值强度对应的大主应变随着颗粒形状不规则度的增加而减小。玻璃珠–石英砂混合物的峰值强度伴随中主应力系数的变化趋势可以较好地通过岩土材料经典的三维强度理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58.
本文采用MTS试验机对C35和C40两种强度的混凝土进行了动态弯拉试验,应变速率分别为10—6/s、10—5/s和10—4/s。试验中以10—6/s速率下得到的数据作为拟静态状态,并以此作为其它速率下得到实验数据的对比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两种强度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两种强度混凝土的弯拉峰值应变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959.
管线探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电流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实际工作经验 ,分别从并行管线中不同电流方向的异常特征、产生背景及探测结果的修正作了一些介绍 ,并且进一步对并行管线中同向电流和反向电流的相互干扰结果作出了阐述。列举了实际工作中造成并行管线中产生同向或反向电流的一些工作方法 ,引用实例加以说明并行管线中同向或反向电流在实际工作中的特征、探测结果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反演计算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0.
掺Pr3+,Lu3+氟化镓铟玻璃系统玻色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拉曼光谱与热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在20GaF3-15InF3-20CdF2-15ZnF2-20PbF2-10SnF2玻璃系统中玻色峰与稀土离子Pr^3 ,Lu^3 掺杂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稀土离子Pr^3 ,Lu^3 的加入不会使玻璃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玻璃的玻色峰峰值强度随Pr^3 和Lu^3 掺杂浓度变化的趋势与At随Pr^3 和Lu^3 掺杂浓度变化的趋势相一致;掺Pr^3 系列可用“软势模型”来解释玻色峰,而掺Lu^3 系列玻色峰的成因更加复杂,谐波近似的软势模型不再适用;非桥氟决定了玻色峰的峰值强度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