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7篇 |
免费 | 607篇 |
国内免费 | 38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73篇 |
综合类 | 749篇 |
化学工业 | 1110篇 |
金属工艺 | 195篇 |
机械仪表 | 267篇 |
建筑科学 | 1647篇 |
矿业工程 | 831篇 |
能源动力 | 80篇 |
轻工业 | 3125篇 |
水利工程 | 665篇 |
石油天然气 | 2699篇 |
武器工业 | 13篇 |
无线电 | 28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01篇 |
冶金工业 | 390篇 |
原子能技术 | 48篇 |
自动化技术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50篇 |
2022年 | 309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68篇 |
2014年 | 637篇 |
2013年 | 499篇 |
2012年 | 565篇 |
2011年 | 551篇 |
2010年 | 528篇 |
2009年 | 551篇 |
2008年 | 583篇 |
2007年 | 583篇 |
2006年 | 596篇 |
2005年 | 677篇 |
2004年 | 637篇 |
2003年 | 688篇 |
2002年 | 560篇 |
2001年 | 524篇 |
2000年 | 447篇 |
1999年 | 318篇 |
1998年 | 257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169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145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留路断层是留北东部地区主要的油源断层。为研究断层两侧油气成藏规律及差异性,以断裂控烃、控藏理论为指导,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恢复断层形态,在分析断层两盘裂缝发育程度、断层与圈闭的配置关系和断层活动性的基础上,研究留路断层对新近系油藏发育程度、部位、层位和规模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留路断层断面形态控制油藏富集区域,油藏集中在断层走向转折附近;断层带结构分带性及断层与圈闭的产状配置关系是留路断层下降盘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原因;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与分散,断层活动性强,油气富集规模大、油藏赋存层系多。 相似文献
82.
为客观有效评价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储层孔隙内的成胶效果,采用黏度计、动/静态激光光散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岩心流动实验,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AIPS)和交联聚合物溶液(AICPS)的黏度、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渗透率极限和静态成胶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ICPS具有良好延缓成胶特性,AIPS中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呈现稀疏网络结构,AICPS成胶后分子线团尺寸大幅增加,网络结构变得致密、粗壮;随聚合物浓度增加,AIPS和AICPS渗透率极限值增加;在岩心驱替实验后续水驱阶段,与AIPS压力下降不同,AICPS注入压力先上升后平稳,表现出独特的渗流特性;岩心渗透率和聚合物浓度越大,AICPS成胶效果越好;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800、1500、2500和4000 mg/L时,只有对应的储层气测渗透率大于400×10~(-3)、800×10~(-3)、1700×10~(-3)和3500×10~(-3)μm~2时,AICPS才可以取得较好的静态成胶效果。 相似文献
83.
在柴西区域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了南翼山构造的形成过程,最后结合油气藏解剖,分析了南翼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翼山构造的形成与柴西区域演化相匹配,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路乐河期至下油砂山期处于弱伸展阶段,发育小型断陷;上油砂山期至狮子沟期为弱挤压阶段,构造应力反转,受NNE—SSW向挤压,狮子沟期挤压加强,形成背斜雏形;第四纪强烈挤压阶段,形成现今的背斜构造。构造形成演化对成藏的影响体现在油气储集、运移和成藏期次3方面:构造演化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期次及分布,从而改善了南翼山低孔低渗储层质量;翼北和翼南2条深断裂及伴生裂缝,构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喜山中期和晚期2次关键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84.
《海洋石油》2017,(2):33-37
以海洋深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属性、反演、相干时间切片等地球物理技术识别出典型气烟囱结构,在纵向上从下至上依次可以分为根部、过路区、顶部三个组成单元并存在相应的地震异常特征。若开海域的气烟囱一般是两种模式分布,(1)与断裂带相伴生,主要位于低应力区的断层下盘,(2)与下部地层的异常高压相关,构造上地层容易破裂的区域是气烟囱发育潜在区,这两类气烟囱均与超压和地层破裂相关,属于典型的超压—断裂渗涌型气烟囱。缅甸若开海域与气烟囱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气烟囱与断层相伴生,油气沿着断裂垂向或者沿着砂体侧向运移,在浅部储层中成藏;另一类是气烟囱不与断层相伴生,气烟囱根部地层中的烃源岩生烃产生的压力超过上覆地层的破裂压力时就刺穿地层垂直向上运移,在浅层遇到以泥质充填物为主的大型峡谷封堵时,就在气烟囱两翼储层中聚集成藏,储层顶部的厚层泥岩作为主要盖层,含有泥质充填物的大型峡谷作为侧向封堵盖层。 相似文献
85.
前人研究认为柴达木西部英雄岭构造带受喜山运动及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影响,构造应力先后发生拉张-压扭多次转化,最终形成现今深浅不一、样式各异的复杂构造,进而影响油气成藏。然而,前人在"岩性-构造"结合研究构造、成藏方面较为薄弱。研究认为在E_3~2时期,塑性盐层快速沉积,在强挤压应力作用下,纵向发育的盐层对随后的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而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样式及成藏格架。 相似文献
86.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凹陷是环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是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在凹陷周边所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这些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直接决定构造圈闭的评价结果和勘探部署方案。对渤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237个中浅层油气藏构造特征进行精细解剖,统计对比了断裂的级别、成因类型、断距、断层活动性、断层产状、组合样式、平面形态、遮挡类型、断层泥比率等指标与相应的油藏发育程度,发现在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的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渤中凹陷中浅层有利于成藏的断裂特征为:走向NNE、近EW和NE,倾角66°~80°,断距20~150 m,断层活动速率在10~30 m/Ma,断层泥比率SGR大于0.3,断裂带泥质含量Rm大于0.35,组合样式为斜交式、雁列式、Y字形、似花状和阶梯状,并且断裂以反向遮挡为主。平面上在断裂相交处、凸形增压段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本质上说,断层封闭性是控制构造圈闭成藏的关键,断裂活动速率、规模和断裂类型是影响封闭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87.
利用基础地质、钻、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渤海湾盆地垦东地区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NNE、NEE、NWW走向断裂体系,受郯庐断裂早期活动影响,研究区断裂活动具有古近纪“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新近系“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不同成因类型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不同,拉张型断裂主要形成简单断块型圈闭,张扭(扭张)型断裂形成复杂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压扭型断裂形成背斜构造圈闭;断裂对储层的控制,表现在储集砂体临近张性断层、远离扭性断层发育的一般规律;拉张型、张扭(扭张)型断层和压扭型断层封闭性依次增强,油气一般在封闭性较强的油源断层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88.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的特征,坳陷区则相反;坳陷区普遍发育超压,并向盆地边缘呈不规则环状降低,盆地南部及腹部坳陷区发育强超压,盆地东部次之,西北缘以弱超压为主。垂向上盆地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温压系统。海西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P-T3期温压系统超压积聚;至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凸起边缘切穿盖层的断裂活动频繁,地层温压场调整,油气突破盖层运移与聚集,是该区远源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相对封闭性温压系统的发育使油气保存条件优越。平面上远源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莫北―莫索湾地区、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等低温压场区,是准噶尔盆地远源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89.
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90.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和勘探条件的日益复杂,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定量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趋势和重要方向。该文以商业规模的油气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宏观层面的油气成藏动力和阻力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计算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和阻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断陷盆地幕式成藏的特点,按照油气生排烃、运移、聚集成藏的不同过程,从油气运聚动力和阻力的角度,分析动力与阻力在幕式成藏关键时期的相互关系,建立4种动力学模型:超压驱动动力学模型、持续运移动力学模型、侧向封闭动力学模型和浮力驱动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通过计算关键时期成藏动力与阻力,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定量判断油气运聚的方向和距离,最终指出油气聚集有利圈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