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化学工业 | 61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建筑科学 | 9篇 |
矿业工程 | 5篇 |
轻工业 | 65篇 |
水利工程 | 4篇 |
石油天然气 | 60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0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核磁法测定新型聚醚砜和聚醚酮的分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烷基酚对新型杂环取代联苯聚醚砜和聚醚酮进行封端,采用^1H-NMR法测定了两种新型耐高温聚合物的分子量,结合特性粘度的测定求出了其K、α值。就分子量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2.
53.
对CCR2抑制剂PF-04136309的合成路线进行改进和优化。以2-溴-5-氯吡啶、间三氟甲基苯甲酸、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亲核加成、偶联、脱保护、还原等7步反应制备PF-04136309。通过优化合成路线,关键中间体4-羟基-4-[5-(2-嘧啶基)-2-吡啶基]环己酮的产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采用Suzuki-Miyaura反应代替镍催化剂的使用避免了无水无氧反应条件,使后处理纯化步骤较现有文献简化。通过优化后的反应路线,PF-04136309的总产率达到44.9%(以2-溴-5-氯吡啶计),较文献报道总产率30.2%(以2,5-二溴吡啶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该合成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路线简短、产率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4.
55.
56.
为了在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发初期阶段建立电路研发工程师、软件设计工程师和后处理解释软件设计师三方之间的设计交流,同时也为了搭建在仪器初始研发阶段与地面系统进行联合调试的平台,本文提出一种核磁共振测井仪模拟测试盒设计。通过该测试盒可以模拟井下仪器的工作状态与数据传输机制,验证地面测试系统的性能,有利于地面软件的前期编制,大大地缩短了仪器研制进程。该测试盒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并应用于实际的地面核磁软件的测试应用中。 相似文献
57.
以环己酮与季戊四醇为原料,用自制固体超强酸作催化剂,合成了聚缩酮螺胞二醚的先导化合物7,11,18,21-四氧杂三螺[5,2,2,5,2,2]二十一烷.考察了催化剂、反应物的摩尔比、带水剂、反应温度等对反应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最佳条件下标题化合物的最高收率可达87.8%. 相似文献
58.
59.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5-61
研究加水量和制面厚度对冷冻熟面复煮后表面黏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分别研究了加水量和制面厚度对冷冻熟面复煮后的质构特性(质地特征和拉伸特性)、二硫键和游离巯基含量、水分分布、表面黏性、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冷冻熟面的质构指标(硬度、咀嚼性、拉伸强度)、二硫键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巯基含量与表面黏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在加水量为34%时复煮面条品质较好。随着面条厚度增加,冷冻熟面中低水分区域增大,表面黏性逐渐减小,厚度较大的面条复煮后表面黏性增加越缓慢,当厚度为2 mm时质构特性表现较好。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认为加水量为34%、厚度为2 mm的冷冻熟面复煮后防粘表现最好。冷冻熟面添加适宜的加水量,制成合适厚度时,面条的表面黏性较低,同时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口感。 相似文献
60.
以对叔丁基苯酚与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一种带叔丁基的杯[4]芳烃母体化合物,通过反Friedel-Crafts反应,脱去其苯环上的叔丁基,得到杯[4]芳烃化合物,它们是大多数杯芳烃衍生物的前驱体.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合成路线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得到较高产率的两种杯[4]芳烃.依次测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分析,证实其为目标产物,从而验证了合成路线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