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96篇
  免费   505篇
  国内免费   366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962篇
化学工业   2176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54篇
矿业工程   207篇
能源动力   112篇
轻工业   40篇
水利工程   57篇
石油天然气   12308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3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83篇
  2025年   110篇
  2024年   176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384篇
  2021年   519篇
  2020年   492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402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937篇
  2013年   892篇
  2012年   937篇
  2011年   820篇
  2010年   788篇
  2009年   832篇
  2008年   849篇
  2007年   719篇
  2006年   678篇
  2005年   711篇
  2004年   804篇
  2003年   747篇
  2002年   544篇
  2001年   401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7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陈堡油田K2t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堡油田C3断块K2t1^3厚油层内部有许多薄的泥质粉砂岩和砾岩隔层,根据对隔夹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隔夹层将渗透层细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使渗透层在纵向上连通性变差,造成了地下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无形之中增大了开采难度,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按夹层分布状况,考虑分层段开采,通过研究夹层分布范围认为:在C3块K2t1特定油藏条件下,夹层延伸范围最佳为150~250m,夹层延伸范围太小不能有效控制边底水,当夹层的渗透率小于“正常”储层的1/100,即Kh/Kv〉100时,夹层的作用接近于非渗透夹层,研究还表明该底水油藏不宜采用压裂措施。  相似文献   
992.
对准噶尔盆地沙南油田的油源、油藏流体连通性、原油运移以及油气充注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南油田原油来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沙南油田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流体的连通性较差,其中沙丘3井区、沙丘5井区和沙112井区三个井区油藏流体的连通性最差,它们各自独立成藏,分属不同油水系统;应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油藏流体的连通性结果与示踪剂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3.
梁生 《油气井测试》2005,14(4):30-31
秦家屯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东北部,属于非均质断块层状油藏,通过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了解区块内井间连通情况,判断油井见水、来水方向及油层水驱动用程度,结合油藏静态资料研究,指导油田开发,改善开发效果,达到了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体粘度高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塔河油田稠油油藏采油工艺的多样性。塔河油田稠油油藏采油工艺主要包括稠油降粘、稠油机采、复合采油工艺。目前降粘工艺以掺稀油降粘工艺为主,以电加热为辅;机械采油工艺以有杆泵采油工艺为主,螺杆泵采油工艺和电动潜油离心泵等无杆采油工艺为辅。介绍了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应用的主要采油工艺技术,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影响其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95.
王贵海  李锦昕 《油田化学》2005,22(2):154-157
中油集团公司参股开发的苏丹1/2/4区块油田,1999年投产,到2004年全面使用电潜泵生产,在此期间产液量增加6.5倍,含水由8.7%增至82%,污水量增加37倍,产出液在油水分离器停留时间由1.82h减至0.40h。污水在沉降罐停留时间由69h减至2.0h,污水舍油由50mg/L增至4100mg/L,大大超过规定标准(〈100mg/L)。原油处理流程包括各油区集输、油水分离(FPF)和区块集输、电脱水(CPF);破乳剂在井口和电脱水器前加入;反相破乳剂在油水分离器前、后及电脱水器后加入。在Heglig油区现场试验中求得,当反相破乳剂总加量不变、在上述3点的加量分别为106、60、54L/d时,各沉降罐内污水舍油量(以浊度表示)最低。在室温、20min的室内快速污水处理实验中,从中油科新化工的KS60系列5种反相破乳剂中筛选出效果最好的药剂KS60-22。2004年11月2~27日在包括6个油区的现场应用试验中,KS-60-22加量5.7~17.8mg/L,各沉降罐内污水舍油量均小于50mg/L。图2表5。  相似文献   
996.
从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变形、迁移,地层微粒产状变化、流体性质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储集层参数变化机理、水驱油效率及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机理。查明油藏参数变化机理将有助于预测油藏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7.
WZ油田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东部2003年发现的新油田,最先发现的W2、W3断块的含油层系主要是下第三系的阜三段。充分利用取心、试油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对WZ油田阜三段砂岩储层“四性”关系及油水层的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确立了本区油层、干层、水层的识别标准,利用该识别标准对本区37口井油层的有效厚度进行了划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微生物能对油藏渗透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作用可用于堵水调剖,也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原理之一。阐明了微生物对油藏渗透性影响的原理及特点,介绍了其在国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通过岩心试验研究了内源微生物封堵的效果,发现微生物对中、低渗透岩心封堵效果明显,最高可降低渗透率80%以上。微生物通过生长繁殖引起岩心渗透率下降,因此,应用微生物可实现典型的选择性封堵。在目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生物选择性封堵技术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胜利油田浅层稠油油藏存在出砂严重、上下隔层较薄、断层发育以及油水关系复杂等缺点,无法落实勘探储量,严重制约着油藏的开发。针对浅层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井的地质特点,从出水原因分析和研究了适用的堵水防砂主导工艺技术,探索出该类油井防砂技术途径。经在东辛、陈庄等油田现场推广应用14井次,取得显著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