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26篇
  免费   986篇
  国内免费   909篇
电工技术   162篇
综合类   885篇
化学工业   3199篇
金属工艺   505篇
机械仪表   769篇
建筑科学   665篇
矿业工程   656篇
能源动力   536篇
轻工业   387篇
水利工程   69篇
石油天然气   18367篇
武器工业   36篇
无线电   1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2篇
冶金工业   311篇
原子能技术   44篇
自动化技术   378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543篇
  2021年   599篇
  2020年   496篇
  2019年   423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586篇
  2014年   1607篇
  2013年   1413篇
  2012年   1445篇
  2011年   1296篇
  2010年   1055篇
  2009年   1194篇
  2008年   1300篇
  2007年   1090篇
  2006年   1224篇
  2005年   1299篇
  2004年   1213篇
  2003年   1344篇
  2002年   1085篇
  2001年   990篇
  2000年   918篇
  1999年   714篇
  1998年   770篇
  1997年   638篇
  1996年   580篇
  1995年   527篇
  1994年   422篇
  1993年   296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269篇
  1990年   299篇
  1989年   23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研究了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 ,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 ,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 ,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隆 ,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 ,两组断层的交汇处 ,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992.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再认识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和剩余油气资源领域分布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冲断带,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成熟探区富油气凹陷(区带)四大勘探领域.指出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前陆盆地冲断带是寻找大发现的重要领域,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增储地位日趋重要,富油气凹陷(区带)精细勘探潜力仍然很大.分析认为未来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前陆盆地、富油气凹陷(区带)、陆上新区新盆地、南海南部海域和非常规资源等七大领域,其中前四大领域勘探潜力仍然很大,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陆上新区新盆地、南海南部海域及非常规资源将是未来实现中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93.
碳酸盐岩储层是低孔低渗储层,裂缝相对发育,只有裂缝走向与地应力方向平行、成锐角(小于45°)或呈钝角(大于135°)时,其裂缝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缝。同时,从油气运移机理上讲,地应力又控制油气富集情况。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阐述地应力在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63,自引:13,他引:63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强烈等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成藏后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而且由于断层、不整合、砂体和裂缝等通道的连接作用,系统之间可发生烃类流体交换,形成多源油气的混合聚集。鉴于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并总结其基本特征、描述方法和勘探技术。建议从生烃灶确定开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不同关键时刻,理清各成藏地质要素特征与空间组合关系,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空间范围。流体历史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现代勘探技术的配套使用在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根据野外典型构造变形观测和主干地震测线解释与分析,将柴北缘构造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的断坳盆地、晚侏罗世-自垩纪的坳陷盆地、自垩纪末期的反转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坳陷盆地和新近纪挤压坳陷盆地5个阶段。柴北缘侏罗系主要是在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及自身的沉积载荷下沉积的,其构造的复杂性主要是后期构造旋回叠加和改造的结果。受构造活动的控制,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且沉积范围不断萎缩的特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显示,表观年龄(85±12)~(78±9)Ma、(34±9)Ma和2.9~1.1Ma,分别与燕山末期、喜马拉雅中、晚期挤压抬升构造活动相对应,为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96.
济阳坳陷成熟探区探井失利地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磊 《海洋石油》2010,30(1):8-13
胜利油田经过近40多年的勘探,按照国内外勘探程度划分的标准,其主力探区济阳坳陷目前已处于成熟勘探程度,全面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尽管济阳坳陷探井成功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但仍有50%左右的探井落空或低效。根据"失利"探井定义,从生、储、盖、圈、运、保等6种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出发,参考济阳坳陷石油地质特点和近几年的勘探经验,主要从圈闭是否有效、储层是否存在、输导体系是否发育、油气充满程度等4个方面进行失利探井地质原因分析,建立起成熟探区探井失利地质原因分析方法。总结了济阳坳陷"十五"以来主要增储目标,即:砂砾岩体、浊积砂体、滩坝砂体、河道砂体等储层类型的失利地质原因。在明确上述目标类型最主要勘探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勘探攻关重点及风险规避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柴西北区咸水泉构造深层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水泉构造浅层(N12下部-N1上部N12)已形成油田,但深层(N1下部N11及其以下地层)至今没有获得突破。咸水泉构造浅层原油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在柴西北区除与红沟子浅层原油相似外,与其他构造原油和源岩均不同。对该区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E23和N1源岩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且已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较大的生烃能力。油源对比认为,工区浅层高伽马蜡烷原油来自咸水泉-红沟子地区N21局部咸化湖盆时期形成的源岩,而深部N11和E32地层烃源岩产物没有运移到浅层,应该还在构造深部富集,并结合构造、沉积储层研究结果,认为构造深层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98.
准噶尔盆地南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南缘山前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和下白垩统是又一套重要烃源岩,与侏罗系烃源岩构成复合烃源区。根据烃源岩性质和热演化特点,预测南缘东侧呼图壁—玛纳斯一带为气态烃富集区;南缘西侧安集海—独山子一带为液态烃富集区。总结南缘油气具有生烃的多源性、运移的多期性和成藏的复杂性;天然气具有显著的垂向运移效应;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安集海河组区域盖层之下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第二、三排构造是形成大中油气田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999.
琼东南盆地断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地质信息法和逻辑信息法对琼东南盆地主要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区断层封闭性演化有逐渐加强和强—弱—强两类.研究表明,三亚组和梅山组沉积时期断层封闭性中等,现今断层封闭性较好;断层封闭性演化史与油气运聚的良好匹配关系是琼东南盆地形成大气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中、下泥盆统以及下石炭统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及储集条件,但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页岩气保存条件复杂。从宏观和微观分析入手,对该区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综合评价,预测其勘探潜力及有利勘探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泥页岩物性分析数据以及构造演化史和埋藏史-热史恢复,从盖层封闭性、断裂和抬升剥蚀作用影响等方面评价了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中泥盆统泥页岩沉积厚度大(暗色泥页岩厚250~650 m)、分布连续且韧性和微观封闭性较好,可作为页岩气直接和区域盖层;下石炭统虽然分布局限,但韧性和封闭性好,可作为局部盖层;燕山期为研究区主要变形期,大量叠瓦状逆冲断裂和高角度逆冲断层在此时发育,对现今残存的页岩气藏分布格局起着决定性影响,坳陷中、西部遭受的构造改造相对较弱;强烈的剥蚀作用破坏了页岩气的保存,但坳陷中、西部地区剥蚀程度较小。总之,桂中坳陷中、西部的柳江低凸起内天山背斜及西部、马山断凸中部和红渡浅凹中部一带页岩盖层分布稳定且韧性和封闭性较好、遭受的构造破坏较弱、剥蚀厚度较小,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