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7篇
  免费   1134篇
  国内免费   862篇
电工技术   544篇
综合类   1542篇
化学工业   2715篇
金属工艺   572篇
机械仪表   1797篇
建筑科学   1396篇
矿业工程   685篇
能源动力   541篇
轻工业   1104篇
水利工程   531篇
石油天然气   3566篇
武器工业   144篇
无线电   6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96篇
冶金工业   709篇
原子能技术   258篇
自动化技术   802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479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25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563篇
  2014年   924篇
  2013年   796篇
  2012年   967篇
  2011年   888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866篇
  2008年   986篇
  2007年   890篇
  2006年   921篇
  2005年   840篇
  2004年   810篇
  2003年   637篇
  2002年   497篇
  2001年   492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380篇
  1998年   322篇
  1997年   312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89篇
  1994年   239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毛振强 《石化技术》2023,(12):144-147
储层内流体势是判定油气运移的重要依据。主要分析了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矿化度和水型的分布规律,指出其与油藏圈闭保存条件密切相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是流体势大小的重要指标,高势区的部位往往是油气源区,可以提供流体运移的动力,油气运移由高势点向低势点运移。通过对流体势低势区的分析,可以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由此形成油气藏围绕主要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的格局。利用地层水化学变化规律和地层压力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油气运聚方向。  相似文献   
102.
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极小、比表面积极大且用量极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油气藏开发,但有关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毛管数、润湿性、温度及净有效压力等因素对纳米流体驱前后相渗曲线形状的影响,对构建相渗曲线的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纳米流体特性优选了适用于纳米流体的相渗曲线获取方法。该研究可为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准确获取、相渗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逐渐由中浅层转向中深层。深层勘探的关键问题是优质储层,其发育取决于沉积充填和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发育了咸化环境湖相碎屑岩与膏盐层沉积。利用钻井、实验等基础资料,分析储层沉积环境、地层水特征、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探讨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的膏盐层的封闭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沙四段碎屑岩,早成岩期经历了碱性成岩环境,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原生孔隙,并有效阻滞压实作用的发生;(2)随着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趋于成熟,中成岩期有机酸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向地层中运移,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以及长石、岩屑普遍被溶蚀,形成次生孔隙,酸碱交替作用是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机制;(3)优质储层的发育受到膏盐层分布、烃源岩发育、断裂体系与碎屑沉积体展布的控制,受酸碱流体影响强烈的缓坡扇三角洲和陡坡近岸水下扇中前端砂体,是渤南洼陷沙四段优质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4.
页岩储层的孔隙尺寸主体是纳米级,在纳米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机理和相态特征受到尺度效应和壁面效应的显著影响而偏离经典理论描述,致使常规油气藏中的流体特征认知不完全适用于页岩油气藏,从根源上制约着页岩油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明确页岩储层在纳米孔隙尺度下的微观流体特征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纳米流控技术具备纳米级孔隙精准制备和原位可视化检测的特点,为页岩油气微观渗流与相态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视角,也为纳米尺度下流体特征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纳米流控实验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回顾了基于该技术在纳米尺度下油气水的单相及两相流动规律、单组分烃及多组分烃相态特征、扩散与混相过程,以及页岩储层微观物理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页岩储层微观流体特征的纳米流控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结果以及与理论研究间的对照情况。同时指出了当前纳米流控技术在研究页岩储层微观流体特征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5.
地震振幅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在构造解释、目标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测井信息较少的深海勘探中,准确的振幅属性有助于实现高精度的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是近期南海西部深水区天然气勘探重要领域,但其地震振幅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地球物理评价的开展。为提高该区域储层预测与流体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地震振幅解耦技术。该技术利用正演模拟明晰振幅受多因素耦合影响的规律;采用振幅比值法识别流体性质对振幅的影响;通过半定量匹配解耦技术消除地层厚度影响;采用自适应子波分解技术降低盖层对振幅的影响,最终准确地预测了地层含气性。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有助于优化钻井部署,有效指导了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深水区的重大勘探突破和发现。  相似文献   
106.
探索基于谱信息的测井相在多主控成因的东部油田深层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中的应用。通过改进常规雷达图技术,利用归一化后的常规测录井资料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构建测井地质"四性"关系谱。利用测井地质"四性"关系谱及通过谱信息提取的敏感因子,在复杂砂岩岩性识别及多主控成因的储层流体判别方面,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均有较高的符合率。实现了测录井资料由一维单一曲线信息向二维综合信息的有效结合,能够直观反映不同深度测井相特性,可为中深层复杂砂岩储层特征综合评价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7.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溶蚀孔洞及裂缝发育,储层类型多样,气水关系复杂。岩性岩相识别、储层有效性定量评价、流体性质判别是测井评价的难点。针对火山岩储层特征,充分利用微电阻率扫描资料信息,结合岩心、薄片等资料,刻画不同岩性、结构、构造的成像特征,通过成像模式图片分类集成及孔隙度谱原生、次生孔隙、裂缝处理成果,建立不同储集类型的有效性定量判别指标;探索视地层水电阻率谱判别火山岩气水层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电成像资料在火山岩储层勘探评价、开发部署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马五_4~1碳酸盐岩储层是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的目的层位之一,储层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造成岩电参数变化大,且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范围广,基于电阻率的流体判识方法难以有效识别高电阻率水层与低电阻气率层。利用挖掘系数法基于中子孔隙度测井岩石体积模型得到挖掘系数与含气饱和度的关系。天然气和地层水的含氢指数差别较大,挖掘系数与含气饱和度正相关;相较电法测井,挖掘系数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对含气饱和度较低的储层,挖掘系数受喉道半径控制,判识误差大。实际资料的处理解释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判识碳酸盐岩储层的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109.
舒秋贵  罗德明 《石油学报》2017,38(4):461-467
油气井固井注水泥施工时使用旋流扶正器导流产生螺旋流的顶替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注水泥顶替效率;但是,目前油气井固井使用旋流扶正器大多凭借经验,缺乏理论依据和行业标准。对固井施工使用较多的宾汉塑性流体介质条件下旋流扶正器的井下间距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使用聚丙烯酰胺配制相似液模拟直井条件下的环空流体进行实验,使用吊线法测取沿程旋流角,得出宾汉塑性流体在旋流扶正器导流作用后旋流衰减规律,通过受力平衡分析推导出了被顶替液静切力小于等于和大于1.81倍顶替液的动切力值时的旋流扶正器安装间距计算公式;该公式反映了井眼环空结构、旋流扶正器导流角、导叶高度,以及宾汉塑性流体性能对旋流扶正器井下间距的影响,为指导旋流扶正器井下间距设计、优化固井液的性能、合理使用施工排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海中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此文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盆地数值模拟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海中凹陷温度场、压力场、势能场及应力场等流体动力场特征,剖析了流体动力场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为油气成藏动力学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海中凹陷具有较高的今、古地温场,埋藏较深的洼槽带流沙港组中深湖相泥岩段存在异常超压,其形成及演化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洼槽带为高势能区,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势能差的驱动下向斜坡区等相对低势区运移、汇聚及成藏;古近纪时期,张性正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晚中新世挤压反转作用强烈,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