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52篇 |
免费 | 1402篇 |
国内免费 | 88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33篇 |
综合类 | 1819篇 |
化学工业 | 3478篇 |
金属工艺 | 1176篇 |
机械仪表 | 1402篇 |
建筑科学 | 1616篇 |
矿业工程 | 537篇 |
能源动力 | 1341篇 |
轻工业 | 794篇 |
水利工程 | 747篇 |
石油天然气 | 2382篇 |
武器工业 | 163篇 |
无线电 | 38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90篇 |
冶金工业 | 839篇 |
原子能技术 | 490篇 |
自动化技术 | 4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493篇 |
2022年 | 620篇 |
2021年 | 640篇 |
2020年 | 500篇 |
2019年 | 441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312篇 |
2016年 | 412篇 |
2015年 | 509篇 |
2014年 | 1040篇 |
2013年 | 763篇 |
2012年 | 902篇 |
2011年 | 881篇 |
2010年 | 897篇 |
2009年 | 878篇 |
2008年 | 1099篇 |
2007年 | 989篇 |
2006年 | 848篇 |
2005年 | 834篇 |
2004年 | 665篇 |
2003年 | 666篇 |
2002年 | 539篇 |
2001年 | 539篇 |
2000年 | 439篇 |
1999年 | 435篇 |
1998年 | 373篇 |
1997年 | 334篇 |
1996年 | 343篇 |
1995年 | 312篇 |
1994年 | 285篇 |
1993年 | 259篇 |
1992年 | 260篇 |
1991年 | 189篇 |
1990年 | 171篇 |
1989年 | 167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外径139.7 mm的壁面打孔套管模拟射孔完井水平井筒,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射孔参数及壁面注入比对各种压降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随着射孔密度、射孔孔径、射孔相位的增大,壁面摩擦压降和总压降均增大,混合压降减小。②射孔套管出口主流雷诺数相同时,随着壁面注入比的增大,总压降和混合压降均增大。壁面注入比小于临界值(本研究条件下为0.05%~0.10%)时,混合压降小于零;壁面注入比大于临界值时,混合压降大于零。壁面注入比小于0.10%时,加速度压降可以忽略;壁面注入比大于0.10%时,加速度压降随壁面注入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加。③随着壁面注入比的增大,壁面摩擦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逐渐减小,加速度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逐渐增大。壁面注入比小于1.00%时,混合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随壁面注入比的增大而增大;壁面注入比大于1.00%时,混合压降占总压降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提高高温深井控压钻进时的环空压力剖面计算精度,实现井底压力精细控制,基于水力学、传热学和流变学基本理论,采用黏温特性室内试验、Drillbench商业软件对比、井下环空压力实测数据验证等方法,建立了高温深井控压钻井精细流动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环空温度分布、钻井液黏温特性、高温高压下的钻井液密度等因素,实现了压力温度耦合计算。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精度相比普通模型有了一定提高,绝对误差仅为0.2 MPa左右,为高温深井压力敏感储层的井下压力计算和环空压力控制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提高注CO2驱替效率及驱替成功率,开展了影响驱替效率的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针对CO2特殊的物理性质,选用基于赫姆霍兹自由能的Span-Wagner状态方程,将井筒传热、压力与CO2物性参数耦合迭代计算,建立了注CO2井筒温度压力分布的数学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井筒温度压力及其他物性参数,应用该模型预测井筒各点温度压力,并与江苏草舍油田草8井现场2次实测结果对比,其温度误差均小于1%,压力最大误差不超过1.6%,表明该模型能够满足现场应用要求。利用该模型可以研究注入温度、注入压力、注入速度及注入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井底压力温度的影响规律,实现系统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对提高CO2驱替效率具有指导作用,并适用于(超临界)CO2钻井、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压力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994.
二元复合体系与油藏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港西三区储层以高孔高渗为主,非均质性严重,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开采阶段,亟待实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以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港西三区油藏条件为工程依据,开展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油藏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与油藏间适应性受岩石渗透率、聚合物质量浓度、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溶剂水化学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和溶剂水矿化度减小,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增大,油藏适应性变差;随表面活性剂加入,二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增加,油藏适应性变差;与港西三区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相适应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孔隙半径中值(Rp) /Dh”范围为7~10;与聚合物溶液相比较,二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增加,导致聚合物岩心渗透率极限提高10×10-3~20×10-3μm2. 相似文献
995.
FCC沉降器内粗旋出口导流长度对油气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对催化裂化沉降器内的流动状况进行了全尺寸的数值模拟,考察了粗旋分离器排气管出口导流段长度对沉降器内流动状况的影响。为了反映真实的流动过程,计算中没有对沉降器空间和两级旋风分离器的复杂结构进行简化,并实现了完全结构化的网格划分。结果表明,粗旋分离器排气管出口的导流段有助于排出的油气直接进入顶旋分离器,降低进入沉降器的油气量,并减少油气在沉降空间内的停留时间,降低了沉降器内发生结焦的可能性;随着导流段长度的增加,直接进入顶旋的油气量也随之增加,而粗旋和顶旋分离器的压降基本不变,对反应器内的压力平衡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
漫谈天然气流量计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计量实际上是天然气流量的测量.是在天然气流动过程中间接测量的.测量的准确度取决于整套测量系统的合理设计、建设、操作和维护等全过程的质量,为了保证计量系统按统一的技术要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天然气计量的准确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天然气计量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