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2篇
电工技术   25篇
综合类   148篇
化学工业   63篇
金属工艺   1332篇
机械仪表   730篇
建筑科学   22篇
矿业工程   78篇
能源动力   69篇
轻工业   30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43篇
武器工业   36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9篇
冶金工业   210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渗碳层与吸碳率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3.
钛合金表面电火花沉积强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火花表面沉积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以及国内外电火花沉积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强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在钛合金表面进行电火花沉积,可得到具有高硬、耐磨、耐高温氧化、低摩擦系数的特殊表面涂层。虽然电火花表面强化技术具有特殊的强化效果,但存在着电火花强化层的表面粗糙度不容易控制、生产效率低、强化工艺不稳定的缺点。因此,今后要深入研究电火花放电机理,进一步提高强化效率,研究不同电极、基体材料的强化工艺。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20Cr2Ni4A钢离子渗碳层出现的沿晶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渗碳层中的残余奥氏体与在该区域产生的沿晶脆断无关。TEM分析和Auger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形成沿晶断裂的主要原因是S,P等杂质元素在原奥氏体晶界的偏聚。采用二次加热淬火可以消除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5.
96.
钛合金双层辉光放电离子无氢渗碳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无氢渗碳的方法对钛合金进行表面强化处理,提高了钛合金的表面强度,改善了其耐磨性;同时避免了氢脆的产生.研究表明钛合金Ti6Al4V双辉离子无氢渗碳合理的工艺参数为:温度880℃~980℃;气压28~40Pa;工件与源极之间距离6~14mm;源极电压600V~800V:阴极电压260V~400V;保温时间2~5 h.处理后在钛合金表面形成了高硬改性层,耐磨擦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7.
新型密闭式渗碳炉,其渗碳过程是在封闭的真空容器内进行。处理过程中使用氮基气氛,原材料的消耗仅为普通渗碳炉的1/4~1/3。而且炉内始终保持正压力,空气不会进入炉内,不存在爆炸危险。整个设备不需火帘及废气燃烧装置。被处理品的晶界氧化现象和淬火油的氧化难度极低,热处理品质大为提高。操作环境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98.
通过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扫描电镜对一种新型空心齿轮轴台架疲劳断裂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心齿轮轴在过渡弧位置断裂。零件材料的化学成分、奥氏体晶粒度、非金属夹杂物均满足设计要求,但有效渗碳层深度偏设计要求下限。计算结果表明,空心齿轮轴过渡弧半径应大于3.16 mm,较小的过渡弧半径加剧渗碳过程中的“尖角效应”,导致过渡弧处碳化物粗大并引起应力集中,这可能是疲劳寿命较低的原因之一。CA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过渡弧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表面最大应力超过零件表面的许用应力,这可能是空心齿轮轴失效的另一个原因。零件表面最大应力随空心尺寸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空心尺寸应小于Ø17.1 mm。  相似文献   
99.
100.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镜(TEM)对渗碳钢23CrNi3Mo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以及等温转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新的热处理冷却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以0.05℃/s和0.1℃/s的冷速连续冷却时,表面渗碳层为高碳马氏体组织,过渡区为高碳马氏体+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基体为下贝氏体组织;渗碳试样外表面在高温段以较低的冷速(0.05~3℃/s)连续冷却时,碳化物沿晶界析出形成网状碳化物;无渗碳的实验钢的贝氏体等温转变温度范围为375~450℃。新的热处理冷却工艺为:试样在880℃保温完成后,采用快速冷却工艺,以冷速大于等于5℃/s进入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直接入450℃的盐浴炉,入炉后均温5~10min,在低温转变区即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采用慢速冷却工艺,冷速小于等于0.1℃/s。获得的试样渗碳层深度为1.4mm,国外的阿特拉斯钎头渗碳层深度为1.2mm,两者基本相同,但前者硬度分布更加平缓;两者表面显微组织均为高碳马氏体组织,过渡区均为马氏体加下贝氏体组织,基体均为贝氏体组织。通过设计新的热处理冷却工艺,获得了与国外钎头相同水平的试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