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0篇
电工技术   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86篇
化学工业   32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15篇
矿业工程   267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56篇
石油天然气   46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53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胜利油区车古20潜山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利油区车古20潜山断层侧向封闭有3种模式:即岩性对接封闭、泥岩涂抹封闭和断裂带高排替压力封闭模式。利用岩性对接剖面和泥岩涂抹系数对该地区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二台阶断层和F1断层侧向是封闭的,对车古20潜山整体油气的富集起到遮挡作用;主力油层层段内潜山内幕断层开启的多,封闭的少,油层的连通性好,车古20潜山为层状油藏且大面积连片。  相似文献   
12.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图4参10  相似文献   
13.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研究断层封闭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合考虑影响断层封闭性的7种主要因素,运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夏口断裂带中部3条主要控油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勘探相符,表明评判方法是可靠的,可为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多期活动控制下形成的碳酸盐岩超深层油气田,不同断裂带及同一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油气性质和油气丰度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岩心和岩石薄片观察以及阴极发光、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和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下奥陶统储集体中的裂缝脉体序次、成脉流体来源及其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走滑断裂演化过程和油气分布特征,探讨了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顺北1号和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下奥陶统至少发育4期方解石脉体(Cal-1,Cal-2,Cal-3,Cal-4)。Cal-1成脉流体主要为海源性流体,Cal-2,Cal-3和Cal-4成脉流体来源于同地层成岩流体。Cal-2,Cal-3和Cal-4脉体的形成分别与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和油气充注相伴生。不同断裂带油气充注过程存在差异,顺北5号断裂带主充注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顺北1号断裂带主充注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走滑断裂构造样式及演化历史控制下的油气差异充注过程是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15.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层的断面形态及其与成熟烃源岩段的接触面积是油气运移能力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对油源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刻画断面三维形态展布及其与成熟烃源岩的接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这两个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油源断层油气运移能力的大小,并结合测井资料对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识别,建立了LD油田油气运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6条油源断层的油气运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在整个油田范围内含油层段有24个油气充注点,且充注能力不同,控制了不同断块储量丰度的差异;油源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在断层两盘存在横向不对称性,在下降盘附近的裂缝更为发育,孔渗得到改善,从而导致这些充注点的油气在下降盘发生明显的分流作用。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模式,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层两侧地质体沿断层走向左行错开约4.4km,是一条典型的左行走滑断层。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时期,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为NEE-SWW向挤压,牟平-即墨断裂带由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作用转换成右行走滑,而莱西断层剪切方向与其相反,是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共轭左行走滑断层。莱西断层并不控制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因此不是莱阳凹陷的西部控凹断层,而是凹陷内部的一条分带断层,在其切割作用下莱阳凹陷被分成东西2部分。  相似文献   
18.
依舒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对依兰-舒兰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构造环境分析和其它构造背景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依舒断裂带在中生代经历了大陆弧内走滑断裂(T-J32)、造山后期地堑雏形(J33-K11)、被动大陆裂谷(K12-K2)和萎缩(K3)等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是燕山期以来形成的张性断裂带,西邻生油深凹,东邻鲁西隆起。沿带发育大量鼻状构造、古潜山和水下扇。其下盘(为主)及上盘均有含油气圈闭。含油气圈闭的类型有:下降盘基底抬升形成的断鼻构造、滑塌砾岩封堵的断鼻构造;上升盘的生物礁、地层-构造圈闭和低部位的古潜山。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年变规律、华北地区5级以上地震时间和空间关系上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率和华北地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地点和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