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56篇 |
免费 | 1339篇 |
国内免费 | 81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77篇 |
综合类 | 1960篇 |
化学工业 | 2467篇 |
金属工艺 | 2708篇 |
机械仪表 | 2290篇 |
建筑科学 | 2667篇 |
矿业工程 | 2860篇 |
能源动力 | 656篇 |
轻工业 | 1092篇 |
水利工程 | 656篇 |
石油天然气 | 1160篇 |
武器工业 | 209篇 |
无线电 | 219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345篇 |
冶金工业 | 2185篇 |
原子能技术 | 298篇 |
自动化技术 | 10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649篇 |
2022年 | 756篇 |
2021年 | 987篇 |
2020年 | 702篇 |
2019年 | 744篇 |
2018年 | 343篇 |
2017年 | 605篇 |
2016年 | 688篇 |
2015年 | 842篇 |
2014年 | 1468篇 |
2013年 | 1169篇 |
2012年 | 1386篇 |
2011年 | 1453篇 |
2010年 | 1360篇 |
2009年 | 1322篇 |
2008年 | 1548篇 |
2007年 | 1305篇 |
2006年 | 1070篇 |
2005年 | 1075篇 |
2004年 | 1037篇 |
2003年 | 960篇 |
2002年 | 783篇 |
2001年 | 755篇 |
2000年 | 677篇 |
1999年 | 650篇 |
1998年 | 509篇 |
1997年 | 473篇 |
1996年 | 441篇 |
1995年 | 395篇 |
1994年 | 467篇 |
1993年 | 320篇 |
1992年 | 304篇 |
1991年 | 281篇 |
1990年 | 296篇 |
1989年 | 274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多层印制电路板板厚均匀性影响后制程的背钻深度和阻抗控制,进而影响PCB成品的高速信号传输。文章分析了层压板厚均匀性的影响因素,测试了缓冲材料和压合参数对板厚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缓冲材料、调整压合参数,均可以改善多层印制电路板板厚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2.
103.
在松散厚煤、岩层及表土层中施工巷道,掘进工作面顶板控制一直是困扰井巷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井巷工程中围岩的岩性决定了巷道施工难度级别,必须针对现状采取确实可行的对策。研究采用超前穿钢针方式控制顶板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页岩气集输管道在生产过程中的介质含砂量明显高于常规天然气且伴随着压力和流量的显著衰减,这导致集输管道管壁受到冲蚀迅速减薄甚至穿孔,为了实现对页岩气集输管道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评估和风险预警,采用了贝叶斯正则化(BR)方法训练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壁厚动态预测模型。首先分析确定预测模型输入参量;然后通过管线对应数据进行BP神经网络的BR法训练及检验,并建立壁厚动态预测模型;最后通过该模型对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实例应用,并与其他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相对比。该模型弥补了常规传统方法训练下BP神经网络模型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缺点,增强了模型的推广泛化能力,减小了壁厚预测误差提高了精度,并且能够根据新的监测数据进行动态预测,通过壁厚的预测来反映具体冲蚀情况。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国内某铁矿通风井受地形地貌、征地费用等实际建设条件的限制,井位被迫设置在废石堆积层内,这种不稳定的复杂地层给通风井井颈设计和施工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该井颈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该通风井井颈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难点。结合拟采用的新施工技术,对井颈的结构型式进行分析研究。按松散体理论确定井壁厚度后,利用地基承载能力理论,对壁座道数进行了计算,确定了井颈结构型式。针对该井颈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施工组织编制提供参考。应用表明该通风井井颈结构设计合理可靠,实现了同现场条件及施工技术方案的紧密结合,为井颈段顺利施工提供了保证,对在类似围岩条件下进行竖井井颈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针对长壁工作面与煤柱护巷沿空巷道采掘交锋期间,沿空巷道受上区段工作面采动影响围岩控制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对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迎采掘进、交锋掘进、采空区掘进3个阶段提出了“精准停掘、分区动态加强支护”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工程实践表明,在常规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基础上,沿空巷道内支设圆木或单体支柱临时动态加强支护技术,可以确保采掘交锋期间沿空巷道围岩的稳定,实现采掘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