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04篇 |
免费 | 1378篇 |
国内免费 | 74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819篇 |
化学工业 | 738篇 |
金属工艺 | 28篇 |
机械仪表 | 26篇 |
建筑科学 | 252篇 |
矿业工程 | 981篇 |
能源动力 | 92篇 |
轻工业 | 65篇 |
水利工程 | 229篇 |
石油天然气 | 11435篇 |
武器工业 | 10篇 |
无线电 | 2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5篇 |
冶金工业 | 117篇 |
原子能技术 | 95篇 |
自动化技术 | 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376篇 |
2022年 | 454篇 |
2021年 | 542篇 |
2020年 | 555篇 |
2019年 | 361篇 |
2018年 | 254篇 |
2017年 | 280篇 |
2016年 | 401篇 |
2015年 | 414篇 |
2014年 | 715篇 |
2013年 | 673篇 |
2012年 | 766篇 |
2011年 | 699篇 |
2010年 | 622篇 |
2009年 | 628篇 |
2008年 | 707篇 |
2007年 | 663篇 |
2006年 | 704篇 |
2005年 | 630篇 |
2004年 | 503篇 |
2003年 | 427篇 |
2002年 | 391篇 |
2001年 | 366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314篇 |
1998年 | 330篇 |
1997年 | 316篇 |
1996年 | 225篇 |
1995年 | 196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83篇 |
1991年 | 132篇 |
1990年 | 147篇 |
1989年 | 12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江汉盆地白垩—第三系由两大沉积成盐旋回组成,主要含盐层位均位于沉积成盐旋回的中偏上部。控盆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导致了盆地的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盆内断裂将盆地分割成若干个凹陷区和凸起区。根据凹陷特征和所处部位,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盆内深凹、盆内浅凹和盆边凹陷),不同类型的凹陷具有不同的成矿特点。盆内凹陷大多是受主干断裂控制的不对称凹陷,其矿物相带的分布也往往表现为靠近主干断裂一侧的偏心环状,这种沉积相模式对在凹陷的不同部位寻找不同的盐类矿产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根据盐类聚集规律,江汉盆地的进一步找盐方向是:1.盆内深凹是找钾有利地段;2.盆内浅凹与盆内深凹过渡带是无水芒硝成矿有利区;3.盆内浅凹缓坡带及宽缓低凸起区是寻找自然硫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83.
85.
谢丰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1,(23):18-21
随着2011年5月31日欧洲首颗全Ka波段高流通量宽带通信卫星Eutelsat Ka-sat在9°E轨位投入全面商业服务,欧洲及地中海盆地迎来了新一代ToowayKa波段宽带服务的新时代。Tooway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卫星运营商Eutelsat通信公司2007年9月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高速卫星宽带服务,是 相似文献
86.
87.
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载体,地下水赋存状态必将影响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正确划分地下水动力系统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至白垩系的现今地下水压力场、化学场和同位素特征,尝试性地划分出3种不同性质的地下水动力系统:浅部相对开启带、中部过渡带和深部相对封闭带。深部相对封闭带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最为有利,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88.
可保煤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地区存在着众多的与走滑断层作用有关的褐煤盆地,可保煤盆地是其中的一个小型断陷盆地,新第三纪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因层序构成,在详细研究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沉积-构造构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控盆的构造因素和沉积作用,将可保煤盆地的演化划分为5个沉积-构造幕,揭示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构造活动,沉积充填和聚煤作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9.
90.
赵景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2,29(3):62-67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区块室内实验数据和开发数据,研究埋深对煤层气储层物性、开发效果及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影响,提出了深部煤层气储层富集高产区定量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埋深越大,煤层气越富集,研究区最大镜质组反射率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古地温随埋深增加持续升高,因此生烃能力随着埋深(古地温)增加持续增加,再加上高温热液烘烤,该区古地温明显高于正常值,利于煤层气大量生成,导致研究区CH4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埋深对煤层气井产量具有双重影响,储层渗透率随埋深增加呈负指数降低,当埋深达到1 500 m左右时,渗透率降至约为0.1 mD;但吸附时间随埋深增加而降低,即埋深越大,解吸效率越高,这是深部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因素。利用含气量、渗透率和吸附时间3个参数计算的产气指数表明,其与单井产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对研究区煤层气富集高产区进行有效预测;研究区产气指数随埋深先增加后降低,在埋深为1 100 m附近达到最高,为最有利开发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