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62篇 |
免费 | 1339篇 |
国内免费 | 75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788篇 |
化学工业 | 750篇 |
金属工艺 | 21篇 |
机械仪表 | 32篇 |
建筑科学 | 311篇 |
矿业工程 | 1000篇 |
能源动力 | 96篇 |
轻工业 | 92篇 |
水利工程 | 249篇 |
石油天然气 | 11128篇 |
无线电 | 2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5篇 |
冶金工业 | 113篇 |
原子能技术 | 100篇 |
自动化技术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331篇 |
2022年 | 457篇 |
2021年 | 546篇 |
2020年 | 431篇 |
2019年 | 353篇 |
2018年 | 254篇 |
2017年 | 280篇 |
2016年 | 408篇 |
2015年 | 409篇 |
2014年 | 725篇 |
2013年 | 684篇 |
2012年 | 783篇 |
2011年 | 712篇 |
2010年 | 636篇 |
2009年 | 652篇 |
2008年 | 722篇 |
2007年 | 668篇 |
2006年 | 710篇 |
2005年 | 648篇 |
2004年 | 516篇 |
2003年 | 442篇 |
2002年 | 396篇 |
2001年 | 368篇 |
2000年 | 332篇 |
1999年 | 312篇 |
1998年 | 330篇 |
1997年 | 316篇 |
1996年 | 224篇 |
1995年 | 197篇 |
1994年 | 164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182篇 |
1991年 | 132篇 |
1990年 | 147篇 |
1989年 | 12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江汉盆地白垩—第三系由两大沉积成盐旋回组成,主要含盐层位均位于沉积成盐旋回的中偏上部。控盆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导致了盆地的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盆内断裂将盆地分割成若干个凹陷区和凸起区。根据凹陷特征和所处部位,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盆内深凹、盆内浅凹和盆边凹陷),不同类型的凹陷具有不同的成矿特点。盆内凹陷大多是受主干断裂控制的不对称凹陷,其矿物相带的分布也往往表现为靠近主干断裂一侧的偏心环状,这种沉积相模式对在凹陷的不同部位寻找不同的盐类矿产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根据盐类聚集规律,江汉盆地的进一步找盐方向是:1.盆内深凹是找钾有利地段;2.盆内浅凹与盆内深凹过渡带是无水芒硝成矿有利区;3.盆内浅凹缓坡带及宽缓低凸起区是寻找自然硫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82.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高温、超高压领域"暗点"型目标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传统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方法虽对中浅层"亮点"型目标效果显著,但对中深层"暗点"型油气藏识别困难。为此,从Zoeppritz方程Fatti近似公式出发,利用"暗点"型储层AVO截距相对较小的特点,构建了只与纵、横波阻抗有关的"暗点"型油气藏指示因子,该因子可以放大Ⅱ类AVO异常的差异。数值模拟实验表明,该因子可有效识别"暗点"型目标的Ⅱ类AVO异常。实际应用证实了该指示因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为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深层"暗点"型油气藏的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3.
成岩演化的差异性是导致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及渗流能力的主要原因。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南地区长8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历史进行定量研究。长8砂岩岩石类型相近,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到B期早期。成岩演化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刚性颗粒与塑性颗粒含量的不同对压实作用的影响。压实程度相对强的砂岩,溶蚀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经历了一定压实作用的砂岩,残余粒间孔仍发育,绿泥石薄膜及钙质胶结物的充填程度是影响储层质量的关键因素。孔隙演化定量计算表明,压实作用孔隙减少率平均在49.51%,胶结作用孔隙减少率平均在30.6%,溶蚀作用孔隙增加率平均在7.0%,压实作用是导致本地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成岩改造类型对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绿泥石薄膜发育的储层质量最好,长石溶蚀为主的储层,储集能力较好,但渗流能力相对较差;压实压溶作用强烈和钙质胶结充填为主的储层,其储层质量相对较差。压实程度、绿泥石胶结、溶蚀程度和钙质充填程度是影响储层孔径大小、储集性和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
通过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分析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济阳坳陷东辛油田断裂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构造形态自东向西逐渐趋于复杂,平面上,东部辛镇构造以平行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单一型"构造样式,中部过渡带以平行式、斜交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网格型"构造样式,西部东营构造以雁列式、帚状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复杂型"构造样式;剖面上,区内主要发育负花状、反"Y"字形、阶梯状、地堑、地垒等5种断裂组合样式,整体呈现典型的"包心菜式"复杂断裂系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拟合程度较高,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东辛地区断裂构造组合样式是新生代伸展-走滑应力场与岩浆底劈作用叠加的产物,其根本动力来源于新生代NW-SE向伸展应力场、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及岩浆等塑性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火成岩岩体空间分布刻画和演化过程分析,结合其周边B区块致密气成藏过程恢复,探讨了紫金山火山活动对致密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从空间分布来看,紫金山岩体地下最大分布范围是地表出露面积的17倍;紫金山火山主要活动时间处于区域成藏期内,火山活动促进了区域生烃作用,加速了火成岩周边13.5km范围内源岩的成熟和生烃作用;火山活动造成断裂和裂缝的发育,导致了天然气沿断裂快速向浅层垂向运移成藏,是远源成藏的主要原因;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周边3~15km范围内储层的渗透性;火山活动带来的隆升和断裂作用破坏了紫金山顶部保存条件,造成了局部超压封盖的开启,破坏了先存致密气藏。通过对生烃、运移、储集、封盖和保存过程的影响,紫金山火山活动控制了周边致密气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6.
致密油层压裂效果及油气动用情况的评价指标和判识手段一般具有地区适用性。选取热解参数S 1/S T、PI值与饱和烃分子组成参数 / 、∑三环/∑五环、Pr/nC17、Ph/nC18对水平井开发目标层位长72亚段及相邻层位长71亚段和长73亚段进行比对,分析其实施压裂后致密油的动用效果。结果显示,参数 / 、∑三环/∑五环的比值存在明显分异;Pr/nC17、Ph/nC18参数也敏感地反映了原油直链和支链烷烃分子的差异渗流特征,表现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轻组分相对含量在目标层位中明显降低。综合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特征,认为目标层位长72亚段的致密油受到优先动用,但采出程度不大。研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油气动用层位的精细判识提供了有效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87.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烃源岩是近年来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对于其分布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并成为制约寒武系勘探及区带优选的重要因素。基于野外露头及盆地内钻井资料的认识,分析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沉积环境;通过正演模拟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地震反射特征,结合模拟结果,刻画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边界;基于震旦系与寒武系地震解释与成图研究,分析寒武系沉积前古地貌特征及寒武系的沉积环境,探讨下寒武统烃源岩的主要控制因素,旨在解决下寒武统生烃源岩的生烃中心,指导寒武系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研究认为,玉尔吐斯组为寒武纪早期持续海侵背景下、分布稳定的烃源岩;正演模拟结果及地震资料表明,玉尔吐斯组表现为寒武系底部强波峰—强波谷的地震反射特征,在盆地内可追踪对比;根据塔里木盆地震旦纪与早寒武世古地理格局认识,认为寒武系台缘斜坡—盆地一带为下寒武统烃源岩厚度加厚区,是台盆区烃源岩最富集的地区。 相似文献
88.
江汉盆地南部监利地区由于农田灌溉打水井,偶然发现井水抽出时伴有气体流出,点燃后能长时间燃烧。为此,对该地区的浅层气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天然气气样CH4含量介于44.11%~51.57%之间,均值为47.03%,不含C2H6及其他重烃气体,干燥系数(C1/C1-5)为1,属典型干气。CH4碳同位素值介于-70.8‰ ~-71.0‰之间,均值为-70.9‰,CH4氢同位素值介于 -223‰~-226‰之间,均值为-224‰,CO2碳同位素值介于-12.6‰~-14.7‰之间,均值为-13.9‰,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浅层气为氢气还原二氧化碳途径生成的生物气。通过与江浙-沿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洞庭盆地的第四系浅层生物气赋存特征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内第四系生物气成藏特征,认为研究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具有进一步勘察和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89.
岩性油藏是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其成藏控制因素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开展了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筛选分析,提出储层条件是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岩性油藏成藏的关键因素。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沉积期处于咸化湖盆沉积环境,硬石膏胶结物含量对新沟嘴组岩性油藏砂岩储层致密化起到主要控制作用。其中,硬石膏胶结物含量达7.5%是储层物性的临界值,当含量小于7.5%时物性好,当含量大于7.5%时储层物性变差明显,测井解释偏干。可利用古水深与硬石膏含量的关系,划分有利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90.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深层煤层气地质理论。通过解剖分析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和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深层"超饱和"煤层气井的试气/生产动态,估算原地游离气的含气量,分析了深层"超饱和"煤层气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①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储层中除吸附气外,还含有原地游离气,用常规试气方法可直接获得气流,煤层气的产出不明显依赖于排水降压;②埋藏超过一定深度,在煤阶和温度的综合作用下,煤的吸附能力将随埋深的继续增加而降低,煤层中吸附气的饱和度有增加的趋势,在达到吸附饱和后,出现原地游离气并形成"超饱和"煤层气,盆地深层具有"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优势条件;③由于地温梯度和压力梯度的不同,不同盆地"超饱和"煤层气出现的临界深度不同,异常高压和异常高热流可以降低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形成的临界深度;④深层"超饱和"煤层气开发具有大大缩短见气时间、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和累积产水量低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