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73篇 |
免费 | 2727篇 |
国内免费 | 116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73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2236篇 |
化学工业 | 1696篇 |
金属工艺 | 408篇 |
机械仪表 | 644篇 |
建筑科学 | 4602篇 |
矿业工程 | 2569篇 |
能源动力 | 724篇 |
轻工业 | 612篇 |
水利工程 | 2154篇 |
石油天然气 | 3471篇 |
武器工业 | 159篇 |
无线电 | 160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11篇 |
冶金工业 | 883篇 |
原子能技术 | 156篇 |
自动化技术 | 21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693篇 |
2021年 | 763篇 |
2020年 | 899篇 |
2019年 | 701篇 |
2018年 | 644篇 |
2017年 | 852篇 |
2016年 | 901篇 |
2015年 | 963篇 |
2014年 | 1615篇 |
2013年 | 1269篇 |
2012年 | 1773篇 |
2011年 | 1831篇 |
2010年 | 1382篇 |
2009年 | 1355篇 |
2008年 | 1320篇 |
2007年 | 1504篇 |
2006年 | 1388篇 |
2005年 | 1136篇 |
2004年 | 927篇 |
2003年 | 848篇 |
2002年 | 694篇 |
2001年 | 566篇 |
2000年 | 425篇 |
1999年 | 336篇 |
1998年 | 250篇 |
1997年 | 200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准确、快速提取大范围裸露地表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以河套平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灌区土壤水分四极化精细模式雷达监测为例,研究基于RADARSAT-2数据土壤水分提取的技术与方法,选择AIEM模型作为研究区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的基础,建立适合河套灌区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微波散射的经验模型。应用经验模型对河套灌区地表水分进行反演研究并与实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极化组合VV-VH的相关程度高达0.931 1,经验模型能够满足土壤水分监测的需要,优于传统土壤水分分类方法,促进了极化微波遥感在土壤水分监测中的开拓应用。 相似文献
942.
为了给南通地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各种水化学系数和变化图示对研究区内深层和浅层地下水的咸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深层地下水中、西部水化学演化以正常的水-岩作用为主,东部沿海特别是寅阳镇一带深层地下水则主要因淋滤古海相地层盐分而使TDS增高;远离海边的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TDS增高主要与溶解地层盐分和蒸发作用有关,沿海地带尤其是东南角寅阳镇、海晏镇一带浅层地下水由于受到一定程度的现代海水入侵影响,其TDS显著增高。针对该区域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提出地下水系统改良措施:合理开发利用高TDS地下水可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增强调蓄能力,减轻对深层淡水资源的潜在威胁;逐渐增大地下咸水的开采量,从长远意义上逐步改良盐碱地,以利于水土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943.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通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水区的人口、生产规模、节水水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情况对受水区的用水需求重新预测。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和城镇用水变化的新形势,依据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成果,提出了中线二期工程受水区需调水量,并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提出的二期需调水量进行对比,以供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944.
以Landsat5/7/8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自动水体指数(Automated water extraction index,AWEI)、改进的自动水体指数(Modified automated water extraction index,MAWEI )提取艾比湖水体,建立混淆矩阵对4种水体指数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精度最高指数提取艾比湖面积并通过动态度分析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同时对艾比湖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WEI指数精度最高,精度达到95%以上,Kappa系数>0.94。2000—2003年期间,艾比湖面积从768.93 km2增加至982.27 km2,湖泊面积增加27.74%、动态度为9.24%;2003—2014年期间,湖泊面积减至447.08 km2,湖泊面积缩减54.48%、动态度为-4.95%;2014—2018年期间,湖泊面积再次增加至852.77 km2,湖泊面积增加90.74%、动态度为22.68%;2018-2020年湖泊面积减至593.79 km2,湖泊面积缩减30.36%、动态度为-15.18%,总的来说近20 a艾比湖面积变化呈现先扩张再退缩的趋势。湖泊面积变化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负相关,与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径流量呈正相关。水资源的减少及其周围人口、灌溉面积及生产值持续增长引起经济社会总用水量的激增,对湖泊面积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对艾比湖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5.
在综合分析山区堤防工程自身特性及其运行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规范及相关专业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降水强度、河道形态、堤身材料、堤身渗透性及历史险情等17个评价指标的山区堤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改进层次分析法和基于平均差的CRITIC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观和客观赋权,并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提出了一种改进组合赋权的山区堤防安全云模型评价方法。对清远市某山区堤防工程安全云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该山区堤防工程的安全评分为706,安全等级为基本安全,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用于山区堤防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946.
介绍钢丝绳无损检测技术的种类和各自的优缺点,概述钢丝绳电磁检测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国内外关于钢丝绳无损检测的实际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指出LF缺陷和LMA缺陷的定量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947.
新疆老君庙二级供水工程位于荒漠化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且供水管道距离长、分布范围广,给管网的实时监测和维护带来极大困难,对供水管网进行实时监测、调度和集中管理非常必要。介绍了该供水工程中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联合调度系统、管线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及自动办公系统。系统的成功运行,实现了关键供水参数的监测预警和对采集数据的存储分析,且能够发现漏水点,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8.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氮磷特征分析——以赣江下游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赣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分析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蔬菜地、水田)的产流规律和降雨径流中氮、磷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产生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大小依次为林地、蔬菜地、水田;降雨径流中氮、磷的浓度在降雨初期较高,短暂升高后,开始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蔬菜地降雨径流中氮、磷浓度最高,其次为水田,而林地最低。研究结果可为防治赣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中氮、磷流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9.
以三峡库区中心区域的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63—2010年流域水沙资料,采用Pettitt突变点检验、累积距平法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该流域输沙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判别出降雨量在1982年、输沙量在1982年和1990年发生了突变。并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了1963—1981年,1982—1990年,1991—2010年3个时段降雨量和人类活动在龙河流域输沙量变化中的相对贡献率。研究表明:以1963—1981年为基准期,1982—1990年间降雨量和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29.49%和60.51%,1991—2010年间分别为3.38%和96.62%;以1982—1990年为基准期时,1991—2010年人类活动对输沙减小的贡献率为100%。该研究揭示了1963—2010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及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其贡献率,研究不仅对该区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三峡水库区间水沙锐减的原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50.
根据辽西地区的地形特点,以阜新为典型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降水资料、气象资料进行整理,计算降水距与Z指标两个参数进行综合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对阜新地区的旱涝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地区1997—2006年的评价结论。在此基础之上,对降水距与Z指标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出二者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