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78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0篇
轻工业   442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70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602.
Preterm infants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invasive neonatal bacterial infections. S. epidermidis, a ubiquitous skin commensal, is a major cause of late-onset neonatal sepsis, particularly in high-resource settings. The vulnerability of preterm infants to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 is commonly attributed to their distinct and developing immune system. While developmentally immature immune defences play a large role in facilitating bacterial invasion, this fails to explain why only a subset of infants develop infections with low-virulence organisms when exposed to similar risk factors in the neonatal ICU.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explored potential virulence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the pathogenic shift of commensal S. epidermidis strains. Furthermore, comparative genomics studies have yielded insights into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nosocomial S. epidermidis strains, and their gene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mplicated in invasive disease in neonates. These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e multifactorial nature of S. epidermidis traits relating to pathogenicity and commensalism.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known host and pathogen drivers of S. epidermidis virulence in neonatal sepsis and provide future perspectives to close the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S. epidermidis as a cause of neo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603.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检测,是预防和控制致病菌的有效方法,而大肠杆菌O157:H7因其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方法,包括细菌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并简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4.
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肉制品中常常出现的肉毒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ngenes)、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等五种重要的G+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流行病学特征、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5.
郭艳  高智谋  伍万荣  程玉峰  李喜玲  宋燕 《农药》2006,45(9):634-635,645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测定了1.5%卡松对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红腐病菌、棉花红粉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和棉花疫病菌等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及水稻白叶枯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等两种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5%卡松对棉花枯萎病菌的MIC和EC50分别为40mg/L和9.2034mg/L,对棉花红腐病菌的MIC和EC50分别为40mg/L和0.7845mg/L,对棉花红粉病菌的MIC和EC50分别为20mg/L和0.6951mg/L,对棉花黄萎病菌的MIC和EC50分别为20mg/L和2.8383mg/L,对棉花疫病菌的MIC和EC50分别为2mg/L和0.3459mg/L;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MIC分别为1mg/L和10mg/L;说明该药剂对供试7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尤以对棉花疫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606.
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人,死亡967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0.09%和61.9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70%和17.64%.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17.99%和9.90%.结论 微生物病原菌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7.
我国4省肉鸡屠宰场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四省肉鸡屠宰场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实验方法,对2010年监测4省肉鸡屠宰场分离到的167株沙门氏菌,运用Xba 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并建立数据库.结果 167株沙门氏菌共分为18个群,包括了75个不同的带型.相同血清型具有相似带型,基本归于同一群.65株印地安纳沙门氏菌有38个带型,54株肠炎沙门氏菌有16个带型,16株奥尔巴尼沙门氏菌仅有1个带型.结论 各省沙门氏菌的带型具有地区性差异,又具有优势型别的交叉.屠宰场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加强加工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沙门氏菌的监测和干预,从而降低肉鸡及其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这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08.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09.
HACCP体系中应用噬菌体控制动物性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源性细菌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屠宰前、后许多加工环节,动物性食品都可能被致病菌污染,这些环节成为HACCP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近年来,有关噬菌体作为生物抗菌制剂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针对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应用噬菌体控制HACCP体系关键控制点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噬菌体制剂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0.
设计了食物致病菌快速检测一体化系统。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采用TiO2纳米线束为敏感元件设计微生物免疫传感器,以高集成度芯片AD5933设计阻抗检测电路来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法测量该传感器中TiO2纳米线束的阻抗变化量,实现了致病菌数量的快速检测。以大肠杆菌为例作为实验样本对检测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一体化系统可以快速检测出食物中存在的大肠杆菌,检测周期约为1 h,系统的检测下限为4.5×102cfu/mL,传感器在扫描频率为1 000 Hz~10 000 Hz之间表现出来的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