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99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9篇
轻工业   555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70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在玉米叶煎汁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不同,但多数菌株菌落为黑色、有白色絮状菌丝、液体培养的孢子球为黑色具绒毛。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或同一菌株在两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灰斑病菌的分化或多态性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有明显的反映。首次在自然条件下分离到灰斑病菌的白化菌株(20-46)。白化菌株在菌落性状和生长速率上均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白化菌株的发现证明玉米灰斑病菌存在遗传变异的潜能。  相似文献   
682.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其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抱菌均可交互侵染引起这两种病害,并且能从植株的外侧和内部由基部向穗部传染,初步证实引起穗腐病的镰孢菌是来自茎腐病的镰孢菌。穗、茎腐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茎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降水和施肥等的关系极为密切,而玉米穗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种植形式和螟害的关系密切。通过施用钾肥和防治玉米螟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683.
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霄  陈盼 《肉类研究》2008,22(5):52-60
本文针对肉制品中常常出现的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气英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ngenes)、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金黄色葡萄球(Staphylococcus aureus)等五种重要的G+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流行病学特征、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84.
A series of novel oxyalkylchalcones substituted with alkyl group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nd the antioomycete activity of the series was evaluated in vitro against Saprolegnia strains. All tested O-alkylchalcones were synthesized by means of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from the natural compound 2′,4′-dihydroxychalcone (1) and the respective alkyl bromide. The natural chalcone (1) and 10 synthetic oxyalkylchalcones (2–11) were tested against Saprolegnia parasitica and Saprolegnia australis. Among synthetic analogs, 2-hydroxy,4-farnesyloxychalcone (11) showed the most potent activity against Saprolegnia sp., with MIC and MOC values of 125 µg/mL (similar to bronopol at 150 µg/mL) and 175 µg/mL, respectively; however, 2′,4′-dihydroxychalcone (1) was the strongest and most active molecule, with MIC and MOC values of 6.25 µg/mL and 12.5 µg/mL.  相似文献   
685.
多粘类芽孢杆菌极端嗜热多肽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加热法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LM–3菌株的发酵液中纯化得到2个极端嗜热多肽。平板拮抗实验表明,5μL纯化多肽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抑菌率达89.6%。SDS–PAGE电泳显示纯化多肽分子量介于6000~7000u之间。多肽复性后,其中之一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的拮抗活性,命名为APPLM3(Antagonism Polypeptide from Paenibacillus polymyxa LM–3);另一个则无此活性,命名为PPLM3(Polypeptide from Paenibacillus polymyxaLM–3)。APPLM3经氨基酸测序,获得了其N–末端5个氨基酸序列(H2N–ANDPR);以该序列为靶序列在NCBI上进行相似性检索,发现其可能与3个假设蛋白(或推导蛋白)相关。APPLM3为首次报道的兼具极端嗜热性和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相似文献   
686.
分别采用ClO2杀菌处理、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涂膜处理以及ClO2杀菌复合COS涂膜(ClO2-COS)处理鲜食糯玉米,对比不同保鲜处理对鲜食糯玉米贮藏期间的抑菌情况、多酚含量、木质素含量、木质素积累速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200 mg/L的ClO2杀菌复合15 mg/mL COS涂膜处理表现出良好的抑菌能力,贮藏35 d时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为(2.30±0.12)(lg(CFU/g)),显著低于ClO2杀菌处理组((3.78±0.16)(lg(CFU/g)))和COS涂膜处理组((4.18±0.09)(lg(CFU/g)))(P<0.05);ClO2-COS处理能够降低木质素积累速率,降低多酚含量并使其基本保持较低水平;ClO2-COS处理可以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过快上升,降低苯丙烷代谢水平,还能降低过氧化物酶活力,使其在贮藏期间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减少木质素积累。  相似文献   
687.
目的 了解济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类型以及流行病学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济南市2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并收集病例的临床症状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共收集1 292份病例标本,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8.58%(240/1 292),其中GII基因型占75.42%(181/240)。不同性别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以及GI和GII基因型病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基因型各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12,P<0.001;χ2=42.285,P<0.001)。第一和第四季度诺如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季度,具有季节性分布特点。240例诺如病毒阳性病例中以单纯腹泻症状为主(54.17%,130/240),其次为腹泻+呕吐症状(18.75%,45/240);腹泻强度以中度腹泻为主(38.75%,93/240),平均腹泻频次为5.82次/d,粪便性状均以水样便为主(93.75%,225/240)。诺如病毒阳性病例出现呕吐症状的比例为30.00%(72/240),呕吐频次以1~2次/d居多。可疑暴露食物种类以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和乳及乳制品,占比分别为20.00%(48/240)、18.33%(44/240)和15.00%(36/240)。结论 济南市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类型以GII基因型为主,全年流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应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季节性特点,以及暴露人群易感程度的差异和暴露食品种类不同的特点,加强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的监测、识别和防控。  相似文献   
688.
目的 分析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青海省1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以腹泻为主诉的婴幼儿(<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4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的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共监测3 068例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病例,腹泻性状以水样便为主,54.66%(1 677/3 068)的病例伴有发热;共检出病原体150例,检出率为4.89%(150/3 068),其中以志贺菌检出率最高(2.36%,72/3 049),其次是沙门菌(2.11%,64/3 035)和诺如病毒(1.02%,10/983);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发生呈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婴儿组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幼儿组;乳类食品为首位原因食品。结论 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志贺菌和沙门菌,并有诺如病毒检出,应加强对目标病原的持续监测,开展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知识宣传教育并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89.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90.
污水厂污泥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若不加以控制,会给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因此研究污泥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污泥的常规控制技术有堆肥、消化等,但在控制病原微生物方面却有局限性.近年来,利用蚯蚓堆肥、生物沥浸、射线激发、氧化等技术来控制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取得进展,部分技术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对病原微生物的灭活机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