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2篇 |
免费 | 391篇 |
国内免费 | 31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2篇 |
综合类 | 317篇 |
化学工业 | 350篇 |
金属工艺 | 96篇 |
机械仪表 | 42篇 |
建筑科学 | 104篇 |
矿业工程 | 192篇 |
能源动力 | 40篇 |
轻工业 | 43篇 |
水利工程 | 7篇 |
石油天然气 | 4429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3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9篇 |
冶金工业 | 44篇 |
原子能技术 | 27篇 |
自动化技术 | 1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8篇 |
2024年 | 210篇 |
2023年 | 184篇 |
2022年 | 275篇 |
2021年 | 348篇 |
2020年 | 308篇 |
2019年 | 294篇 |
2018年 | 239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242篇 |
2014年 | 269篇 |
2013年 | 250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342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81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9篇 |
197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镇泾地区中生界延长组油气聚集层位岩性油藏发育,为了揭示低渗透油藏成藏特征及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选取镇泾地区长7和长8油层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声波资料分析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与流体过剩压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过剩压力主要为8~13 MPa,长8油层组过剩压力相对较低,只有极少区域达到10 MPa,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远远大于长8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分布,该过剩压力差是长7油层组油气运移到长8油层组储层的主要驱动力。相邻层位过剩压力差高值区是原油的高产富集区,而同层位过剩压力差相对低值区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推测研究区东北部过剩压力差高值区和东南部大范围的过剩压力差低值区为有利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22.
克拉通盆地微古地貌恢复的构造趋势面转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算克拉通盆地弱构造变形区海相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提出了一种基于构造趋势面转换的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推算方法。方法假设克拉通盆地的多阶段升降或扭转构造运动表现为构造趋势面的变动,但该变动并没有改变局部古高地与其周围地形的拟构造幅度。该方法的技术流程为,首先利用现今构造图及其趋势面求得拟构造幅度;然后将地层剥蚀线的平均走向近似于沉积期构造趋势面的走向,求得沉积期构造趋势面倾向;利用将今论古的思想借用现今潮坪相平均坡度作为沉积期构造趋势面的倾角;最后将沉积期构造趋势面与拟构造幅度相加即得沉积期古地形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取心井的岩石学、白云石化类型,可以更好地确定海相沉积体系中各亚相或微相的分布范围。将此方法应用于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地层的应用效果表明,研究区构造趋势面由NW—SE倾向变动到NE—SW倾向,其并没有改变沉积期局部古地貌与其周围地形的相对高低关系,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刻画出潮坪相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沉积期水下微幅度古地貌隆起部位是控制该区潮坪相碳酸盐岩颗粒滩分布的关键因素,颗粒滩又是后期白云石化并发育为优质储层最有利的微相。因此,在准确刻画沉积期微幅度古地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高产气井。该方法可以为其他克拉通盆地弱构造变形区沉积期古地貌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是决定镇泾油田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镇泾油田长8和长6油层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及其储层特征的差异,从改进油井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调整开发方案,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24.
ʤ�������������������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气区位于渤海湾伸展盆地的济阳坳争和昌潍坳陷的潍北凹陷,是我国东部无机成因非烃类气的富集区,目前已发现二氧化碳气藏个,探明气储量一百余亿立方米,揭示该区具勘探非烃类气藏的较大前景。为进一步寻找非烃类气藏,对该区二氧化碳气藏的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5.
为明确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定量表征方法,以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综合采用岩心裂缝统计及岩石力学实验方法,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推导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的关系式。该方法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应变能密度及岩体应力状态联系起来,建立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结果表明:裂缝长度与裂缝数量呈负指数幂关系;裂缝体密度与应变能密度呈正比线性关系;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呈负指数幂关系。将推导的裂缝长度公式应用于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体密度值普遍介于1~5 m2/m3,最高为9 m2/m3,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断层及周边地区;裂缝长度主要介于1~20 m,断层及周边区域裂缝密而短,长度普遍小于3 m。 相似文献
26.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鄂西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针对牛蹄塘组一段(Ꞓ1n1,简称牛一段)古沉积环境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对宜昌黄陵背斜南缘秭地1井牛一段的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及古生产力等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沉积环境演化模式图。与贫有机质层段相比,富有机质层段TOC含量高,SiO2含量更高,而CaO含量更低。U、V、Ni、Zn、Cu更为富集。化学蚀变指数(CIA)显示牛蹄塘组一段总体处于中等风化强度,富有机质层段气候温暖湿润,且地层往上气候变得炎热潮湿。由底到顶,牛一段主要经历了富有机质层段下部厌氧到富有机质层段上部缺氧再到贫有机质层段含氧3个阶段。总体上,研究区处于弱滞留—中等滞留盆地,富有机质层段由于Mo含量更高而滞留程度更高。富有机质层段具有更高的古生产力,且存在古生产力快速下降的2个时期,这与海平面下降导致水体由厌氧转化为氧化有直接关系。根据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特征可将研究区牛一段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7.
采用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技术,对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相特征、主控因素和礁相油气藏进行了研究。通过单井沉积相研究,查明该区生物礁纵向发育有两期,长兴组沉积期的古地貌对生物礁发育及迁移具有控制作用,坡度越大生物礁越厚。早期古地貌控制了生物礁的发育,在北部陡坡沉积区发育早期生物礁且成条带状,在南部缓坡沉积区发育晚期生物礁且成块状;晚期古地貌控制了生物礁向台地方向迁移,发育第二排生物礁。针对不同区域沉积环境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预测技术。在中部沉积陡缓转折带,优选台缘带内长兴组顶部振幅属性预测生物礁厚度;在南部缓坡沉积区,采用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分频解释技术预测生物礁。预测成果经实钻证实,多口井获得高产气流。 相似文献
28.
随着鄂西黄陵背斜南翼震旦系陡山沱组全球最古老页岩气的首次发现,该层系暗色页岩的含气性已获得证实。通过宜昌-秭归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秭地1井岩心现场含气量解析和岩矿分析,获得了黄陵背斜南翼震旦系陡山沱组暗色页岩含气量和密度数据;通过区域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秭地1井、秭地2井钻井标定层位,获得了有利区含气页岩厚度及分布,明确了含气页岩的体积;通过概率体积法对该区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量进行计算,其范围为(845.78~3 029.08)×108 m3,中值资源量为1 947.27×108 m3,证明该层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可作为鄂西地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9.
AD油田位于伊拉克中南部,上白垩统Khasib组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Kh2段是Khasib组的主力产层,发育大量生物扰动构造,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进程。为明确生物扰动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性及成因联系,基于岩心、显微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点渗透率测试,通过岩相学、遗迹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方法,开展遗迹学特征与非均质性特征、类型及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Kh2段主要发育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Planolites 4类遗迹组构,分别对应中缓坡固底底质颗粒滩、松散底质颗粒滩、绿藻滩/滩间以及外缓坡沉积。生物扰动造成不同环境沉积储层的非均质性,潜穴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含油性能等较基质得到改善。生物扰动造成潜穴与基质的组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叠加胶结、溶蚀、压实等差异性成岩改造作用后,进而形成3种储层非均质性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遗迹组构、成岩作用等因素。生物扰动与沉积、成岩协同控制Kh2段多尺度的强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