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9篇 |
免费 | 227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49篇 |
综合类 | 94篇 |
化学工业 | 30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16篇 |
建筑科学 | 22篇 |
矿业工程 | 28篇 |
能源动力 | 32篇 |
轻工业 | 5篇 |
水利工程 | 16篇 |
石油天然气 | 1270篇 |
无线电 | 2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篇 |
冶金工业 | 14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35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乍得Bongor盆地西部凹陷K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ongro盆地西部地区勘探程度低,对其含油气前景认识有限。利用西部凹陷2口探井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从烃源岩生烃潜力、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对Bongor盆地西部凹陷下白垩统K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凹陷K组地层暗色泥岩、页岩发育;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整体评价为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Ⅱ1型有机质;K组下部烃源岩处于成熟热演化阶段,K组上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热演化阶段。生烃史模拟表明,K组下部烃源岩分别于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进入生烃门限和成熟热演化阶段,而K组上部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一直没有进入成熟热演化阶段,现阶段处于低成熟阶段。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K组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淡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沉积环境,其有机质组成为典型的湖相混合型有机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2.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成岩圈闭成因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扇根封堵的成岩圈闭。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和粘土矿物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扇根和扇中的岩相组构与差异成岩演化进行研究,以揭示成岩圈闭的成因机理,并探讨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扇根以杂基支撑的砾岩相为主,杂基含量高,抗压实能力弱,机械压实作用阶段,其原生孔隙不易保存,在碱性为主的成岩环境下,以重结晶作用为主,孔隙度、渗透率持续降低;扇中以砂质杂基支撑或颗粒支撑的砾质砂岩相和含砾砂岩相为主,杂基含量较少,抗压实能力较强,在酸性和碱性交替的成岩环境下,成岩作用多样,形成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因此,岩相组构是形成成岩圈闭的物质基础,而扇中和扇根的差异成岩演化控制下的物性差异是形成扇根封堵成岩圈闭的内在机制。成岩圈闭的形成主要受到沉积层序、岩相组构和成岩流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长期以来,对异常高压预监测的研究集中在欠压实成因上,认为烃类生成成因的异常高压是难以预监测,甚至是不可预监测的。为实现生烃超压的预监测,对生烃地层和欠压实地层的测录井参数响应特征进行了对比,并对烃类生成所产生的异常高压随井深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烃地层在中子密度、声波时差、地层可钻性指数等方面的响应特征跟欠压实地层是一致的,且其生成的异常高压随井深增加也呈规律性变化;地层可钻性指数等方法所预监测的地层压力并不仅仅是欠压实成因的,也包括生烃增压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贡献的区分方法及将地层可钻性指数与烃类体积响应参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指数和BP神经网络2种超压预监测方法。该研究打破了生烃超压不可预监测的观点,有助于提高对异常高压的地质认识和随钻预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大量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从烃源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等方面,对邦戈尔盆地中部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层位暗色泥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整体为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有效烃源岩主要为K组及其下部成熟烃源岩,成熟度为有效烃源岩的主控因素。生烃史模拟表明,K组及其下部的M组、P组烃源岩在晚白垩世及以前都进入过生烃高峰,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并且烃源岩没有二次生烃的可能。生物标志物分析表明,K组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沉积环境,不同小层及构造位置其沉积环境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5.
106.
根据区内钻井测温和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采用岩石圈和盆地尺度相结合的分段线性热演化模型,对该区的热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1)该区自古新世以来,热流的演化形态近似于“马鞍型”,中间有二次回升,但回升的幅度逐渐变小;古新世早期的大地热流值为83.6mW/m2,相当于现代活动裂谷的热流值,今大地热流值为63mw/m2,接近全球大地热流的平均值。(2)该区主力烃源岩经历了持续的受热过程,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口”内,在深度上具有较大的油气赋存空间,热演化背景十分理想。上述模拟结果可以用渤海湾盆地的裂谷演化模式进行较好的解释,并对胜利油田沾化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 ,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 ,晚第三纪拗陷的特点 ,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 ,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 (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 )。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 :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 ;凹陷内聚烃条件差 ,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 ,与主断层相交的次级断层晚期活动强 ,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 ,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原油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等资料 ,对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层系进行了油源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含油层系新沟嘴组 -荆沙组的原油来自新沟嘴组下段成熟和高成熟烃源岩 ;第二含油层系潜江组的原油 ,一是来自本组未成熟烃源岩 ,二是来自下伏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江陵凹陷油气勘探可以在新沟嘴组和潜江组寻找自生自储的原生油藏 ,又可在荆沙组和潜江组寻找“古生新储”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109.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沉积体系及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山东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主要储集层发育段——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认为,沙河街 组主要存在三角洲沉积、水下扇沉积、滨浅湖沉积三种沉积体系和八种主要储集层沉积类型,各储集层沉积类型各具特 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油藏的具体分类和特征分析,建立了复杂断块隐蔽油藏的储集层和油藏描述方法;将东营凹陷中 央隆起带中的主要油气藏划分为断块圈闭、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其中隐蔽圈闭包括砂岩透镜体圈闭、岩性上倾尖灭圈 闭、构造一岩性圈闭、断层一岩性圈闭四类;提出在控油断层自密封的情况下,油藏高度可采用R.R.Berg的原理进行计算。 对研究同类油藏及其储集层的描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3):163-167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晚第三幼坳陷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强,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