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5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89篇
化学工业   38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0篇
矿业工程   68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927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S_1+S_2为29.71~118.62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以藻类体湖泊生物为主;下部含煤段油页岩发育于湖沼环境中,含油率较高,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小,且与煤和炭质泥岩互层,w(TOC)为13.80%~48.80%,S_1+S_2为39.31~162.12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是影响这两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2.
七里北气田是川东北高含硫天然气合作项目的重点气田之一,其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的开发可以延长该气田的稳产期并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对长兴组气藏的静态地质模型建立和储量评估就成为气田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利用该气田的相关地质资料,使用GOCAD软件建立起了七里北气田长兴组气藏地质模型和属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属性模型对影响该气藏概率天然气地质储量的地质参数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进而建立了代理方程;最后,对该气藏概率天然气地质储量进行了计算,并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对概率储量小于地质储量的原因进行了说明。该计算高含硫气藏地质储量的方法对于类似气田的储量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3.
前人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沉积相进行过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认识分歧仍然很大。为此,根据数十年的野外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鉴定、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思索,认为:①须一段为海湾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②香二段、香四段、香六段砂岩在盆地中西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进河床与河口砂坝至滨湖滩、坝沉积,夹香三段、香五段湖相砂泥;③四川盆地东部的整个上三叠统均为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和河间湖沼沉积。特别指出,盆地中西部香二段、四段、六段中许多与湖泊有密切联系的正粒度韵律砂体应属水进型三角洲的水进河床充填砂微相,所谓“水下分流河道”一词实际上是与客观情况不太吻合的。  相似文献   
84.
李伟 《天然气工业》2011,31(9):31-38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印支中后期古隆起上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大量盐岩、膏岩的剥蚀及盐分的长期输入,也正由于此,造成了晚三叠世中晚期许多类似海相沉积的古生物与矿物的形成,并使其煤系泥岩呈现低姥植比与富含甲基甾烷的咸化环境特征;②该区晚三叠世沉积演化经历了浅海陆棚-滨浅海、前陆盆地与陆内坳陷盆地等3个演化阶段,其早期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期存在潮湿与咸化环境并存下的陆相河湖沼泽沉积、晚期发育潮湿较咸化条件下的河湖沼泽沉积,早期-中期沉积受控于印支中后期的古地形,晚期沉积受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的隆升影响严重,并发生沉积中心的向东、向南迁移;③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巨厚层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等沉积微相在不同区块以不同比例叠合而成,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沉积微相来概括。  相似文献   
85.
元坝地区深层礁滩储层多尺度地震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勇 《天然气工业》2011,31(10):27-31
川东北地区礁滩储层埋深大,空间展布复杂多变,因针对深层复杂礁滩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还不够完善,一直制约着该区的勘探发展。为此,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为研究对象,对礁滩储层预测技术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形成一套以礁滩储层数值模拟技术、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基于波形复杂程度的储层检测技术、礁滩复合体空间分布预测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相分析及沉积相解释技术、低频伴影技术以及“相控法”精细储层描述技术等为核心的多尺度地震识别方法,并在元坝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落实了元坝地区长兴组台缘礁滩复合体、礁后浅滩、礁间滩、台内滩4种类型7个勘探目标,已完钻的井均钻遇白云岩储层,并均获得工业气流,表明该技术方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6.
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生物礁发育,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礁体的分布预测是该区油气勘探面临的现实课题。为此,根据生物礁沉积厚度较同期非礁相地层大的沉积地质学原理,利用地震解释获得的含生物礁地层的时间厚度数据,应用顶帽变换方法开展礁体的平面分布预测,取得满意效果。与人工地震相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高效和定量化的优点。进行顶帽变换时需要注意的是,结构元素大小的选择应与实际地质体的尺度相符,结构元素过大或过小,均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偏差。此外,断层发育等因素可能导致地层厚度出现异常,亦可能对顶帽变换结果造成影响,对此需予以区分。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构造变形程度相对较弱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礁体的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87.
川西须家河组气藏属于高温、高压、含CO2酸性气体的有水气藏,在气井开采过程中,发现部分气井管柱腐蚀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气井正常生产,制约了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的高效开发。为此,通过气井管柱腐蚀形貌特征与腐蚀产物组成分析,明确了川西须家河组气井腐蚀类型主要为CO2腐蚀。通过井口挂片试验、室内腐蚀模拟实验及腐蚀分析软件模拟实验,研究了气井的腐蚀机理,结合川西须家河组气井腐蚀环境,分析了腐蚀的主控因素,根据正交实验数据极差分析,找出了各腐蚀因素对气井腐蚀速率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气井压力、温度、pH值、水气比、CO2含量和流速),并提出了通过提高气井管柱自身抗腐蚀性能或阻碍腐蚀介质与气井管柱接触(如涂层、表面处理、加注缓蚀剂等方法)来保护井下油管的腐蚀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8.
范立民  王英  于峰 《煤》2011,20(4):4-6,13
彬长矿区下沟煤矿开采侏罗系延安组4号煤层,地层倾角较陡,一般在0~18°。依据构造形态及地层倾角变化,将井田内构造分为二部分,南部为倾斜带,北部为平缓起伏带。4煤层为矿井范围内唯一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6.25 m,煤层对瓦斯赋存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整体的分布规律受井田内单斜控制,在单斜区域瓦斯含量较高,在河岸单斜下盘瓦斯含量较小,单斜及矿井西北部区域为瓦斯绝对涌出量大于15m3/min区、单斜下盘区域为小于5 m3/min区。瓦斯总资源量442.59×104m3,可开发量98.07×104m3,开发前景较好,但目前抽采的瓦斯未得到利用,建议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彬长矿区的瓦斯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89.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 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相似文献   
90.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4大重要地质事件:一是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亚洲陆块的形成,由于古亚洲洋壳的俯冲消减,西伯利亚陆块与古中国陆块由天山—阴山造山系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石炭纪—早二叠世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的作用,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条裂谷;三是早石炭世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扩张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四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4类盆地原型:(1)离散板块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南缘以及塔里木陆块的南缘;(2)会聚板块边缘盆地,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于华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形成于华北陆块北缘以及泥盆纪—石炭纪发育于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和台内断陷及残余海盆;(4)裂谷和拗拉槽,即与天山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地幔柱相关的裂谷和拗拉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