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11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晚三叠世长6时期该区北、西两侧都发育有河控型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岩相古地理编图结果非常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长6段砂体展布特征,同时通过古盐度恢复,首次确定了该区湖岸线的位置,从而确定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只在东北一隅有小范围分布。耿-史地区长6段不同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特别是古岸线的确定,对于指导该区长6油藏下一步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体分布预测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14个中期层序。以地震反射为约束,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川西坳陷长、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以长、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下降相域为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岩相古地理图。在三维地震区内,以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长期和中期层序界面、湖泛面为单元建立地震低频模型,以此为约束条件进行地震岩性反演和编制短期旋回小层砂体厚度图和沉积微相图。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典型小层砂体的纵横向分布与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和湖进、湖退的关系,预测有利砂岩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4.
中扬子地块西部地区下古生界暗色页岩发育,为海相页岩气的富集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了查明构造对页岩气差异保存的控制作用、揭示页岩气保存的关键因素,首先精细解析该区的结构构造特征,开展构造结构模式识别与构造区带划分,研究构造的变形方式及变形强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不同构造样式与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关系;进而结合构造变形与海相页岩岩相古地理特征,指出该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可分为4个构造形变带,识别出限制型、弱改造型和强改造型3类前展式结构模式;②限制型位于湘鄂西北段,前展式构造不完整,发育冲断带和挤压断褶带;③弱改造型和强改造型分别位于湘鄂西和武陵山地区,具有完整的前展式构造,但前者的变形强度较弱,未经历晚期的构造叠加改造作用;④该区存在着3个构造转换带——川东断褶带与湘鄂西断褶带构造转换带、湘鄂西断褶带与武陵山断褶带构造转换带、中扬子地块露头区与盆腹区构造转换带,其中前者以齐岳山断层发生构造转换,西侧川东断褶带为隔档式褶皱,断层密度小、地层剥蚀强度小、页岩气富集于背斜和斜坡中,东侧湘鄂西断褶带为隔槽式褶皱,断层作用强、地层剥蚀强度大、页岩气富集于残留向斜中。结论认为,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在秭归向斜、冲断—滑脱带和齐岳山断层西缘保存条件为最好;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分布于开县对冲带、挤压褶皱带、冲断—滑脱带和宜昌斜坡西侧。  相似文献   
105.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综合利用钻井录井、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对该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岩相特征与岩相分布、储层特征,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火山岩可综合划分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火山碎屑岩4大类,主要发育玄武岩、角砾熔岩、含凝灰角砾熔岩、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等岩石类型;②该盆地内大面积分布溢流相、喷溢相和火山沉积相等3种火山岩相类型,其中溢流相主要发育玄武岩,喷溢相主要发育火山碎屑熔岩,火山沉积相主要发育凝灰岩及沉凝灰岩等;③火山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熔岩和玄武岩,其中火山碎屑熔岩主要发育脱玻化微孔、溶蚀孔,为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玄武岩主要发育裂缝及溶孔,为基质孔隙度较低的孔隙—裂缝型储层;④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岩性、岩相、后期流体改造作用和构造作用,其中火山碎屑熔岩在快速冷凝的过程中脱玻化形成大量弥散状微孔,为后期进一步溶蚀增孔提供了有利条件,溶蚀等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使储层物性变好。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岩相控制,川西南部雅安—乐山—屏山地区主要发育孔隙—裂缝型玄武岩储层,成都—简阳—三台地区主要发育孔隙型火山碎屑熔岩储层。  相似文献   
106.
王久  孙强 《黄金》2022,43(2):22-28
近年来,锂在喀斯特型铝(黏)土矿含矿岩系中的超常富集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贵州、广西等地已开展了相关研究.河南喀斯特型铝(黏)土矿储量处国内前列,但关于伴生锂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通过分析豫西主要铝(黏)土矿成矿区——三门峡—渑池—新安铝(黏)土矿成矿区的10个矿区170件样品,结合区域古地理研究,认为锂可能吸附于黏...  相似文献   
107.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塔西南坳陷上第三系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第三系以冲积扇-冲积平原-季节性浅湖相沉积为主,终端扇相模式可以系统解释这种沉积特征。终端扇可分为主流带、分流带、盆地带三部分。研究区的主流带和盆地带分布范围小,发育较差;分流带沉积是研究区上第三系最主要的沉积组成,而分流河道又是分流带中最主要的微相,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08.
郭涛    胡作维    李云    史格    詹旗胜    李韶昱    管晋红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868-886
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在中泥盆世是否存在亲缘性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两者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对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扬子板块西北缘四川北川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集中在1 000~900、850~720、650~500 Ma等3个区间,与冈瓦纳大陆以及下伏地层志留系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特征,均显示出典型的冈瓦纳特征。结合古地磁数据、养马坝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岩相古地理特征、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信息,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养马坝组陆源碎屑的可能来源,认为其碎屑物质可能来自于下伏地层志留系沉积岩的沉积再旋回,中泥盆世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不具有亲缘性。  相似文献   
109.
东濮凹陷杜寨构造紧邻前梨园生油洼陷,油气资源量丰富。濮深12井在目的层段钻遇28m厚气层,但是其余各井的储层厚度变化大。因此,根据杜寨构造的储层发育及沉积特征,寻找厚储层是研究区勘探突破的关键。本文利用钻井资料,在三级层序格架内精细分析储层的纵向演化及横向展布特征,划分储层组合类型,根据正演模拟特征分析不同储层组合类型的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以三级层序格架为约束,建立岩性-地震相的识别模型,为后期地震多属性岩性圈闭预测建立地质-地震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0.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南、北两个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及盆地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的研究。基于最新钻井、野外剖面及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反射接触关系和滨岸相识别等手段,对庆阳古隆起和乌审旗古隆起进行约束与刻画,认为其总体经历了寒武纪的古隆起逐渐淹没阶段、寒武纪—奥陶纪的抬升剥蚀阶段、早奥陶世冶里组-亮甲山组沉积期之后的庆阳古隆起稳定-乌审旗古隆起快速沉降阶段、晚加里东期的挤压剥蚀和古隆起范围定型阶段、石炭纪—二叠纪的古隆起消亡阶段及二叠纪之后的构造掀斜定型阶段等6个主要阶段,南、北两个古隆起具有早期发育特征相近、后期南部隆升-北部沉降的演化差异。两个古隆起形成隆-凹相间的古构造格局,对寒武系沉积储层控制明显。古隆起总体呈东缓-西陡的古地貌特征,古隆起东侧相对于西侧更有利于大面积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庆阳古隆起和乌审旗古隆起在寒武纪的演化过程中对岩相古地理格局的控制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前者控制地貌隆-凹格局及沉积更为持续。寒武纪晚期的怀远构造运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抬升剥蚀,致使寒武系顶部岩溶作用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