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40篇 |
免费 | 1154篇 |
国内免费 | 153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00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372篇 |
化学工业 | 633篇 |
金属工艺 | 10篇 |
机械仪表 | 22篇 |
建筑科学 | 526篇 |
矿业工程 | 564篇 |
能源动力 | 521篇 |
轻工业 | 24篇 |
水利工程 | 3339篇 |
石油天然气 | 15478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4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4篇 |
冶金工业 | 41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453篇 |
2021年 | 558篇 |
2020年 | 592篇 |
2019年 | 505篇 |
2018年 | 432篇 |
2017年 | 601篇 |
2016年 | 778篇 |
2015年 | 677篇 |
2014年 | 1028篇 |
2013年 | 1040篇 |
2012年 | 1368篇 |
2011年 | 1671篇 |
2010年 | 1107篇 |
2009年 | 1048篇 |
2008年 | 947篇 |
2007年 | 1175篇 |
2006年 | 1397篇 |
2005年 | 1226篇 |
2004年 | 1105篇 |
2003年 | 1098篇 |
2002年 | 915篇 |
2001年 | 678篇 |
2000年 | 545篇 |
1999年 | 419篇 |
1998年 | 320篇 |
1997年 | 293篇 |
1996年 | 217篇 |
1995年 | 198篇 |
1994年 | 202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61.
复杂断块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发育带有隔夹层的复杂断块底水油藏。底水油藏油水界面处隔夹层控制着底水锥进速度及单井水淹时间,如何利用隔层控制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对延长单井见水时间及提高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至关重要。在精细刻画油藏隔夹层分布模式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底水油藏见水时间公式,研究了隔夹层对油藏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最终确定油井隔层半径为150 m时,既可以有效传导底水能量,又能够延长油井见水时间,此时计算油井见水时间为2 a;南堡凹陷堡古2油藏应用针对性的控水稳油对策,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2.
川中地区下二叠统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深化对川中地区下二叠统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的认识,利用研究区茅口组的岩心、岩屑、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资料,采用地质分析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储集空间发育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发育砂糖状白云岩、中—细晶白云石、角砾白云岩及少量灰质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孔和溶洞为主,溶缝和粒内溶孔次之,白云岩形成过程几乎不受埋深的影响,没有或很少有淡水参与,主要形成于构造—热液环境;储层的岩性组成、白云化作用、构造作用及溶蚀作用是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储层的岩性组成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适度白云化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构造作用是储层最终发育和空间展布的关键,溶蚀作用是白云岩储层空间展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大庆油田外围地区低渗油藏储量非常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手段,采出程度比较低。渗吸采油是(弱)亲水低渗油藏有效开发的技术措施之一。以大庆外围扶余储层流体性质和地质特征为模拟对象,在仿真模型上开展缝网压裂裂缝长度和条数对渗吸采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缝网压裂裂缝主缝长度和分支缝数量增加,渗吸面积增加,油水交渗作用增强,渗吸采收率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渗吸液+增能剂"组合使用能够产生原油降黏、补充驱替动力和油水交渗等3因素间协同效应,可以大幅度提高渗吸采油效果,采收率增幅超过15%。 相似文献
64.
周俊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36(5)
储层孔隙结构对水驱油特征有重大影响。以延长油田坪北区长8储层为例,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资料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探讨了不同孔隙结构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长8储层主要岩性为细粒长石砂岩和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隙(原生孔隙)、溶蚀粒间和粒内孔隙(次生孔隙);储层类型可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Ⅰ、Ⅱ类为主要储层;水驱油驱替类型以均匀驱替、网状均匀驱替、指状网状驱替以及指状驱替为主,储层物性、孔喉特征对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Ⅰ、Ⅱ类储层驱油效率高达50%。明确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可更好地指导油气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65.
针对昌吉油田吉7井区油藏南部部分油井投产后出现供液能力差、产量递减快、不能持续性生产的现状,开展了氮气辅助化学剂降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结合吉7井区油藏属性,对降黏剂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吉7井区储层温度、矿化度条件下,该降黏剂对稠油具有较好的降黏效果(质量分数1.5%,降黏率75%~85%)。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的应用能够解决油井供液困难、不能连续生产的问题;共实施8井次,累计增油1 011.2t;与未注氮气的油井相比,使用氮气辅助工艺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助排作用和控制油井含水上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通过M6断块19块中低孔隙度渗透率砂岩样品的岩电实验结果得出,地层因素和孔隙度总体表现出非阿尔奇关系的特征,直接沿用Archie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不准确。在Archie公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岩电参数m、n的变化规律,当n为定值时,认为m是影响饱和度精度的关键参数,在实验结果中归纳出m受无效导电孔隙(有效孔隙与有效导电孔隙的差值)的影响较大,提出利用无效孔隙求取m,进而提高Archie公式求取饱和度的精度。基于等效岩石组分理论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方程组中每块样品的比例系数k和临界饱和度Swc,总结出变化规律,依据EREM模型采用迭代法得到相应的饱和度。通过对比3种方法求取的结果,结合试油层段的束缚水饱和度,表明EREM模型得到的含水饱和度最接近实际地层情况,而变参数Archie公式计算的结果次之。研究认为EREM模型更适合于中低孔隙度渗透率砂岩储层的饱和度计算。 相似文献
67.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研究对象,结合密闭取心数据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了不同测井曲线对泥质的响应特征,明确了泥质含量计算的曲线组合,优选密度和中子2条曲线作为泥质含量计算的敏感参数,研究发现砾岩油藏泥质含量与2条曲线的径向幅度差相关性比较好,相对于声波和电法测井,其受岩性及非均质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泥质含量的指示作用更强。为消除2条曲线的物理意义,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重构泥质含量拟合参数(Nsh),即归一化后的幅度差,分3个区域分别建立泥质含量的计算模型。该方法在实际测井解释中精度达到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考虑到泥质对储层孔隙结构及渗透性的影响,建立了泥质含量约束下的渗透率模型,相对于只考虑有效孔隙度影响的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其计算精度大幅提高,为聚驱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8.
69.
马井气田主力产气层段为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该地层主要是具有复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等特点的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岩电参数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非阿尔奇现象,使得常规阿尔奇模型难以准确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现有的建立在常规砂岩储层中的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在复杂孔隙结构致密砂岩储层中应用效果较差,利用阿尔奇含水饱和度与常规束缚水饱和度的差值难以准确确定储层可动水饱和度.在储层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电实验数据研究认为双孔隙导电体积模型能较好表征储层的导电规律;在双孔隙导电体积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建立了可动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基于岩电实验、核磁共振束缚水饱和度测试结果以及常规测井数据,分析了模型中的各个参数,提出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新方法,进而确定了模型中微孔孔隙度这一关键参数.现场实例应用表明,可动水饱和度计算结果与储层产水特征相符,利用计算的可动水饱和度判别储层中流体的可动性运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0.
中东×区H油田发育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集空间复杂,发育有粒间孔、生物体腔孔等原生孔隙和溶蚀孔、铸模孔等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发育情况与储层产能、渗流性能等密切相关。结合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储集空间类型识别方法,采用高斯函数拟合成像测井孔隙度谱,得到原生和次生孔隙的截止值及占比;分析三孔隙度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响应与原生和次生孔隙占比的关系,建立了次生孔隙占比的测井计算模型。研究表明,结合储集空间类型确定成像测井孔隙度谱原生和次生孔隙截止值及占比,用于常规测井刻度,建立常规测井计算次生孔隙占比方法,2种方法计算结果相近,表明所建方法表征生物碎屑灰岩储集空间的有效性,为储集空间的定量表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