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综合类   98篇
化学工业   100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37篇
矿业工程   78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158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载体,地下水赋存状态必将影响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正确划分地下水动力系统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至白垩系的现今地下水压力场、化学场和同位素特征,尝试性地划分出3种不同性质的地下水动力系统:浅部相对开启带、中部过渡带和深部相对封闭带。深部相对封闭带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最为有利,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72.
马家滩地区主体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冲断构造带的中段,有含气显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搞清研究区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砂岩的沉积环境,物源特征及展布规律,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区内印支旋回构造层序划分,研究了该组砂岩碎屑颗粒组成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并对该套碎屑岩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较强,但具有发育优质油气储层的物质基础;研究区石千峰组砂岩的物源很有可能是来自于西北方阿拉善地块古元古界变质结晶岩、花岗岩和下古生界火山岩。  相似文献   
73.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蕴含大量油气资源。近期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发现有工业气流,证实这类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勘探前景。在盆地南缘同样发现类似储层,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该区奥陶系平凉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盆地南缘发育有较盆地内更大规模的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厚度可达100 m以上;微生物岩类型主要为凝块石灰岩,以溶蚀孔为主。平凉组微生物岩储层经历了准同生期和表生期两期岩溶作用,埋藏期存在油气充注。准同生期经历了短暂暴露,形成大量不规则状溶孔,放射纤维状方解石孔隙充填在早期孔隙之中,具有与基质方解石相似的碳氧同位素和Sr、Mg等微量元素含量,说明其来源于同期海水。表生期,早期溶孔发生扩大,形成了大量的裂缝和溶洞,同时伴有粗晶方解石和泥质的充填,部分粗晶方解石显示出大气降水的特征。埋藏期存在油气充注,现今溶孔和裂缝中存在有沥青残余,埋藏期充填方解石中也能见到大量液态烃包裹体。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优质储集空间,存在油气充注过程,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4.
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一般采用类比法、统计法和成因法,在不断创新评价方法的同时,如何将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改进,并应用于非常规资源评价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以井为单元,将单井估算最终可采油气量(EUR)作为单元油气储量,建立帕累托分布模型,利用随机取样和偏态抽样原理编写程序,分析自然总体个数、形状参数和勘探系数对模型的敏感性,建立了新的页岩油资源规模分布法。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X230井区页岩油资源评价,发现数量影响油藏规模分布形状参数的大小和离散程度,当油藏发现个数大于300个时,分布模型趋于稳定;而分布模型对勘探系数的敏感性很小,这是划分EUR为评价单元的局限性所致,因为这种划分方法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大油藏”。通过自然总体个数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确定截断点对应的个数,即所有井EUR的总和为该区的可采资源量,为6.72×106 t,这与油气资源丰度法评价结果相吻合。改善后的页岩油资源规模分布法可为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5.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因其多解性小、信噪比高、受环境影响小、经济快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勘探家的重视。随着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从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角度描述特定油气指示微生物的变化,已成为未来微生物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介绍土壤样品采集、DNA提取与分析、判别模型建立和有利区预测等4个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关键环节,并针对土壤DNA提取和油气指示微生物检测进行重点阐述。工业级DNA提取技术研究发现,Griffth方法提取并纯化土壤微生物DNA效果最佳。针对大样本量工程,使用高通量移液工作站和商用多孔板DNA抽提试剂盒可大幅提高勘探效率;综合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和高通量测序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探明了典型含油气区主要油气指示微生物菌种分布规律,高频油指示菌(AMNR族)为节杆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和红螺菌,高频气指示菌为甲基球菌、甲基杆菌、甲基孢囊菌。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的初步应用表明,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油气识别精度显著提升,在含油气性评价方面效果良好,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致密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
通过系统分析延长组伊利石包膜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开展了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及能谱分析,对伊利石包膜的产状、成分、分布及其与绿泥石包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包膜与自生蒙脱石包膜具有相似的特征,是自生蒙脱石包膜伊利石化的产物;②研究区自生蒙脱石和绿泥石包膜均是火山物质溶蚀的产物,...  相似文献   
7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贡献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生烃动力学研究方法,考虑不同岩性烃源有机质品质差异、岩石物性、吸附能力等因素,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岩和炭质泥岩的生烃特征。综合煤岩、炭质泥岩在南部的厚度分布,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岩、炭质泥岩生烃强度、排烃强度图。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在煤层分布局限的情况下,炭质泥岩是主力烃源岩,这与前人仅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而得出南部煤岩为主力烃源岩的认识有很大不同。相关认识对今后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基于砂地比及岩性厚度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延长组7段的源-储结构进行了系统划分,利用油井占比、有效充注强度和含油饱和度表征了不同源-储结构的含油性,揭示了源-储结构控制下致密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延长组7段发育储夹源型、源储互层型和源夹储型3类一级源-储结构,其整体含油性依次降低,而在与其对应的9种二级源-储结构中以"厚储夹薄源型"、"厚储夹中源型"、"厚源厚储互层型"和"中源中储互层型"源-储结构的含油性最高。综合分析表明,受延长组7段3亚段黑色页岩和延长组7段1亚段+2亚段暗色泥岩供烃能力控制,不同源-储结构的纵向组合序列决定了供烃条件,其中,底部型源-储结构组合序列的供烃条件依次优于中间型和顶部型;致密砂岩油在异常压力驱动下沿剩余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充注,这使得剩余压力相对低的储夹源型和源储互层型源-储结构成为致密砂岩油聚集的有利部位,且充注强度随剩余压力的减小而增大;不同源-储结构内发育了类型和规模不同的裂缝系统,这使得以穿层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导的储夹源型源-储结构更有利于致密砂岩油垂向运移,而以层理缝、水平缝和层内低角度缝为主导的源夹储型源-储结构则限制了垂向运移距离,导致致密砂岩油在纵向上分布差异。最后,在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下,致密砂岩油在孔隙度大于6%和渗透率大于0.02 mD的储层"甜点"内聚集,使得"甜点"发育的储夹源型和源-储互层型源-储结构内富集了大规模致密砂岩油,并在源-储结构"序(纵向组合序列)—压(异常压力)—缝(裂缝系统)—储(储层甜点)"的控制下呈现出6种不同的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79.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 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相似文献   
80.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发现多个长9烃源岩邻近的下组合含油有利区,为推进该区下组合石油勘探,亟需深化长9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研究。利用测井、录井和岩心资料,分析研究区长9烃源岩分布特征。应用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研究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长91烃源岩在吴起、靖边、志丹、安塞等地区均有分布,厚度最大超20 m。长92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甘泉—洛川地区,厚度最大超12 m。长9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转化率高、生烃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为志丹—安塞地区。长9烃源岩多数为较好—好烃源岩,少数为优质烃源岩,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和排烃能力,为伊陕斜坡延长组下组合石油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