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综合类   85篇
化学工业   144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44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7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针对开发区周边稀井区井控程度低,沉积刻画精度与已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分析不同沉积微相在砂岩厚度、地震波阻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统计开发区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参数,建立不同微相所对应的砂岩数据库;以地震属性预测的平面上扇体展布控制规模为基础,通过微相知识库分析地震反演所表征的稀井区沉积砂体发育特征,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从顺物源、垂直物源砂体延伸规模作为微相展布范围,实现稀井区沉积微相的定量刻画。研究表明:通过A区块密井网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的单砂体厚度、累积概率、反演的波阻抗值等参数可有效表征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发育特征,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在砂岩参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建立沉积微相知识库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的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精度,符合率达到91%,稀井区有利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富集在A5和A02等井区。研究成果应用于A区块周边的稀井区滚动评价部署及方案部署,取得较好效果,累计建成产能2.35×104t,提交探明储量超过200×104t。研究成果可为老油田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发育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勘探潜力较好。但目前对该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质来源、古气候环境及沉积体系研究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通过露头、钻井、地震资料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古水流、重矿物、砾石统计及碎屑组分分析,重建了柴西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源、沉积体系及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北段侏罗系沉积中心在盆地内部,古阿尔金山为其主要物源区;南段沉积中心位于现今阿尔金山前,接受来自古阿尔金山、昆仑山及盆地内部古隆起等多个源区的物源供给;下—中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柴西地区早—中侏罗世整体以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为主。柴西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具有近源堆积、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的特点。早侏罗世发育多个相互分隔的小型断陷湖盆;中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扩张,形成规模较大的多沉积中心坳陷湖盆。  相似文献   
103.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物性测试、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测井资料,对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地层开展了沉积微相细分,明确了其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泸州地区页岩沉积微相可细分为5个大类、8个小类,其中强还原富有机质富硅深水陆棚相物性好、含气量高、TOC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是最优微相细分类型,主要分布于龙一段一亚段一小层; ②利用无铀伽马、自然伽马、钍含量、声波时差、中子、横波时差及钍铀比等7条敏感曲线,通过K-means的贝叶斯判别法划分的页岩地层微相细分类型,与取心结果的吻合率高于90.0%。  相似文献   
104.
老井同层重复压裂和未动用层补孔压裂是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增产措施,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深入,地下油水分布越来越复杂,压裂选井、选层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这一现状,在动态分析、油藏研究、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从动态分析、监测资料、测井曲线对比、水驱规律、沉积微相研究多角度出发,合理运用多种技术,拓宽思路,实现了压裂选井选层方法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5.
张辉  林春明  崔颖凯 《石油物探》2005,44(6):557-562
东委内瑞拉盆地卡拉高莱斯地区主要目的层为一套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相沉积,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决口扇构成区内主要沉积骨架砂体,各种微相砂体单层厚度薄,分布面积小,在地震剖面上无法直接识别.首先对该地区的主要目的层梅雷库莱组和奥菲西纳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该地区北部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以及钻井密度大等特点,采用了测井约束反演方法来预测砂体的分布特征.但该区的声波资料少,为此分析了各种测井曲线对储层响应的敏感性,选择了对薄砂层分辨能力较高的自然伽马曲线进行声波曲线重构.反演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区内的储层分布特点,对河道砂、决口扇等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部署的I-GV井在梅雷库莱组钻遇河道砂体5.2 m,测试产油82m^2/d.针对该地区中部和南部构造简单、断裂相对不发育且测井数量少等特点,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对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边缘特征和调谐振幅特征很好地描述了河道、废弃河道等沉积微相体.经钻井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6.
储层孔隙度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成岩强度指数与储层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据此预测出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0%~30.0%之间,孔隙度大于5.8%的有效天然气储层分布于鸳鸯沟地区的斜坡带。储层孔隙度预测误差小于2.5%,其填隙物含量为1.0%~48.0%,平均为16.1%。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预测。  相似文献   
107.
从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了阿南凹陷的发育特点及成油条件,认为阿南凹陷是一个继承性凹陷,其善南洼槽为湖盆的沉积中心,控制了主力生油区和油气藏的展布。在分析了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后指出了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8.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method and results of wellbore stability analysis for three common reservoir lithologies consisting of a consolidated sandstone, a shaly sandstone, and a limestone formation. The effect of stress anisotropy on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wellbores is evaluated while varying the inclination angle from 0 to 90°, for both the Mohr-Coulomb and the Drucker-Prager failure criteria. The selected failure criterion, and the in-situ rock stress regime are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afe drilling fluid density required to maintain wellbore integrity. According to some field examples, the Drucker-Prager failure criterion appears to systematically mimic rock conditions more realistically than the Mohr-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The simulated consolidated sandstone formation is found more stable with lesser drilling fluid density, at any inclination angle, than the simulated shaly sandstone formation. The simulated limestone formation is even more stable than the consolidated sandstone at all inclination angles since it requires lighter fluid density to prevent wellbore collapse. For all these rock types, the higher the deviation angle (from vertical), the higher the drilling fluid density needed for maintaining wellbore integrity. For the depth and rock conditions simulated, both consolidated and shaly sands are unstable in a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 but stable in an extensional stress regime. The simulated limestone formation was found stable in both stress regimes. However, in an extensional stress regime, the limestone formation required lighter fluid density to maintain wellbore integrity than in a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using a practically-oriented model to assess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a wellbore in a linearly-elastic stress field.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ange of mechanically stable well inclinations for a given formation, and to suggest drilling-fluid density programs tailored to efficient and safe drilling.  相似文献   
109.
常规稠油油藏高产井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陆上常规稠油油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常规稠油油藏高产井作了定义。以胜利油区某油藏为例 ,分析了影响常规稠油油藏高产井分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 ,认为高产井分布主要与油层的储量丰度、地层系数、沉积微相以及钻井工艺技术有关 ;并分析总结了不同含水开发阶段高产井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结果对海上常规稠油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松南张家屯地区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及泉头组一段是十屋断陷北斜坡主要的4套勘探目的层。根据区内仅有的钻井(松南75井)地层的岩性、电性、沉积结构、构造分析,结合三维地震特殊处理和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解释,将对4套目的层划分出河流、三角洲2种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以河道、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平原、三角前缘、前三角洲等5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和若干种微相。断陷期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泉一段为河流沉积体系。下白垩系统从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至泉头组一段表现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河流相的萎缩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