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521篇
  免费   17530篇
  国内免费   12611篇
电工技术   13822篇
技术理论   5篇
综合类   14840篇
化学工业   39901篇
金属工艺   10552篇
机械仪表   14051篇
建筑科学   13992篇
矿业工程   11496篇
能源动力   12386篇
轻工业   13917篇
水利工程   6202篇
石油天然气   38551篇
武器工业   1703篇
无线电   1452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756篇
冶金工业   7512篇
原子能技术   2844篇
自动化技术   20608篇
  2024年   563篇
  2023年   2545篇
  2022年   5000篇
  2021年   6639篇
  2020年   6383篇
  2019年   5682篇
  2018年   5140篇
  2017年   6336篇
  2016年   7329篇
  2015年   7433篇
  2014年   12175篇
  2013年   12833篇
  2012年   15240篇
  2011年   17049篇
  2010年   12658篇
  2009年   13330篇
  2008年   12277篇
  2007年   14382篇
  2006年   14403篇
  2005年   12055篇
  2004年   10577篇
  2003年   9754篇
  2002年   8171篇
  2001年   6744篇
  2000年   5827篇
  1999年   4591篇
  1998年   3555篇
  1997年   2940篇
  1996年   2491篇
  1995年   2302篇
  1994年   1977篇
  1993年   1443篇
  1992年   1165篇
  1991年   822篇
  1990年   580篇
  1989年   547篇
  1988年   319篇
  1987年   229篇
  1986年   211篇
  1985年   175篇
  1984年   124篇
  1983年   83篇
  1982年   90篇
  1981年   122篇
  1980年   89篇
  1979年   52篇
  1978年   32篇
  1977年   30篇
  1976年   34篇
  1951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针对辽河东部凹陷油燕沟中生界火山岩的具体特征,采用纵波波速的比值——“龟裂系数”裂缝分析法[1,2,3],研究了火山岩裂隙发育程度。综合龟裂系数裂缝分析及其他方法发现,该区中生界火山岩有效储集层的测井相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密度、低中子、高声波时差和高伽马值等特征。此法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火山岩的岩性,选用合适的岩石骨架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计算火山岩的层速度,进而计算出龟裂系数,然后根据已钻至火山岩井孔的测井相特征编制出火山岩预测厚度图。  相似文献   
992.
响洪甸水库大坝被评定为三类坝,其最主要原因是该库的防洪能力不足、大坝坝基扬压力过高和F2断层难以确定,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稳定.本文主要对坝基扬压力过高的探查试验情况进行介绍,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方案的设想.  相似文献   
993.
总结了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或浅层)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方法,指出晚期油气成藏具有海底麻坑、气烟囱、"地震模糊带"和"亮点"等地震异常特征,从地化特征上可划分为浅层生物气、成熟—高成熟热解气和高含CO2热解气等3种油气成藏类型.在研究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逆断层、正断层和底辟—走滑断层3个断层活动区的晚期油气成藏机理,指出断层晚期活动和后期快速沉降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晚期油气成藏主要沿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东方—乐东区和沿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及珠江口盆地坳陷边缘斜坡带等分布,有利于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   相似文献   
994.
以己二酰二氯和不同取代基的苯肼合成了N,N'-二芳基己二酰二肼类中间体,然后在N-溴丁二酰亚胺(NBS)/吡啶氧化体系下室温合成了8种己二酰基双偶氮化合物。第一步反应条件为:n(己二酰二氯):n(取代苯肼)=1:2,反应温度0-5℃,反应时间4 h,收率80%-93%;第二步反应条件为:n(N,N’-二芳基己二酰二肼):n(NBs/吡啶)=1:2,氧化反应时间0.5-1.0 h,收率80%-94%。并用元素分析、IR、1H NMR对合成的中间产物及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95.
In this paper we derive kinetic parameters for the generation of gaseous hydrocarbons (C1‐5) and methane (C1) from closed‐system laboratory pyrolysis of selected samples of marine kerogen and oil from the SW Tarim Basin. The activation energy distribu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both C1‐5 (Ea = 59‐72kcal, A = 1.0×1014 s?1) and C1 (Ea = 61‐78kcal, A = 6.06×1014 s?1) hydrocarbons from the marine oil are narrower than those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se hydrocarbons from marine kerogen (Ea = 50‐74kcal, A = 1.0×1014 s?1 for C1‐5; and Ea = 48‐72kcal, A=3.9×1013 s?1 for C1, respectively). Using these kinetic parameters, both the yields and timings of C1‐5 and C1 hydrocarbons generated from Cambrian source rocks and from in‐reservoir cracking of oil in Ordovician strata were predicted for selected wells along a north‐south profile in the SW of the basin.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cracking of oil and kerogen were modell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geological framework. It is suggested that marine kerogen began to crack at temperatures of around 120°C (or 0.8 %Ro) and entered the gas window at 138°C (or 1.05 %Ro); whereas the marine oil began to crack at about 140 °C (or 1.1 %Ro) and entered the gas window at 158 °C (or 1.6%Ro). The main geological controls identified for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Bachu Arch (Southwest Depression, SW Tarim Basin) include the remaining gas potential following Caledonian uplift; oil trapping and preservation in basal Ordovician strata; the extent of breaching of Ordovician reservoirs; and whether reservoir burial depths are sufficiently deep for oil cracking to have occurred. In the Maigaiti Slope and Southwest Depression, the timing of gas generation was later than that in the Bachu Arch, with much higher yields and generation rates, and hence better prospects for gas exploration. It appears from the gas generation kinetics that the primary source for the gases in the Hetianhe gasfield was the Southwest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996.
997.
介绍了用VB语言编写的一个简便、实用的适合洞坪水库发电运行的计算机仿真程序.  相似文献   
998.
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气藏流体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大伟  康毅力  李前贵  雷鸣  疏壮志 《油田化学》2007,24(3):193-196,201
对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高含H,S及032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敏感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样速敏损害弱~强,水敏和盐敏损害中偏弱~极强,碱敏损害严重。岩石学分析揭示,川东北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伊利石、微晶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硫化钙等潜在损害物质。钻井完井液侵入会破坏储层各物质间的原始动态平衡,诱发储层损害。主要损害机理为:①储层流体pH增加引起黏土矿物以及微晶石英失稳;②碱液与微晶石英、长石、白云石反应生成硅酸盐、高岭石、水镁石等新矿相;③流体矿化度改变可降低伊利石微粒间的连接力;④硫化钙水解产生OH^-,过量的OH-与Ca^2+结合形成氢氧化钙沉淀;⑤储层含水饱和度和流体离子浓度改变,致使焦沥青脱附并在储层深部沉积;⑥硬石膏水化膨胀、分散运移。针对该气藏损害机理,可采用屏蔽暂堵技术以形成优质滤饼,有效降低储层流体敏感性损害。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999.
砂岩储集层微波加热产生微裂缝的机理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微波加热无需介质传热,具有升温速度快、热惯性小、选择性加热、穿透力强、过程易于控制等优点,已被试验性地应用于石油开采中。但有关微波加热对储集层岩石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限制了该项技术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微波加热前后砂岩岩样微观结构变化、微裂缝产生机理及特征。结果表明,砂岩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微裂缝,且不同岩石的微波加热致裂机理不尽相同,主要包括:矿物失水收缩、颗粒粒间开裂和颗粒内部开裂,低渗透致密砂岩刚性颗粒的粒内开裂作用显著。微波加热产生的微裂缝具非定向特征,即使在应力的作用下有一部分裂缝会发生闭合,但仍有大量微裂缝可以起到增加渗透率的作用。井下微波加热的致裂作用有助于改善近井区域渗流能力,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效率。图4参15  相似文献   
1000.
模糊聚类在三维地震参数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维地震参数是一个庞大的三维数据体,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储集层的特征。通过对三维地震参数的分析,可以评估油藏表征的参数(沉积相、构造、生长历史、流体饱和度等)。针对传统的聚类方法不能很好地综合考虑各个参数之间的相似程度,提出了用模糊C-均值聚类(fuzzy c-means clustering,简称FCM)对三维地震参数进行处理。从三维地震参数和油藏表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出发,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三维地震参数进行处理,依此评估油藏表征的参数。测试结果表明,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能够对三维地震参数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并为储集层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