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07篇
无线电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明确胜坨油田坨28区块原油中活性组分与有机碱乙醇胺间的相互作用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采用SARA四组分分离方法对坨28区块原油进行分离,获得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等组分;利用醇碱萃取法获得酸性组分;通过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了乙醇胺与坨28区块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酸性组分是原油的主要活性组分,其质量分数及结构对有机碱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行为具有关键性影响,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的最低值可达10-2m N/m数量级;酸性组分质量分数越大,低界面张力维持时间越长。对于坨28区块原油,与乙醇胺作用的难易顺序为:酸性组分最强,胶质次之,沥青质、饱和分和芳香分与之作用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2.
以胜坨油田发育的典型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资料建立判别关系和测井解释模型,进行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水淹层测井解释。首先介绍了该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接着应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选择测井资料齐全、质量可靠、有钻井取芯和录井、试油资料的井为关键井,结合试油试采、岩芯分析资料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结果表明: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水淹层发生明显的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地层电阻率降低、自然伽马降低、声波时差增大等现象;选择沙二段顶部的高阻白云岩段(厚度为8~12m)作为标准层进行标准化处理;声波时差三次趋势面分析效果较好,拟合度达到22.6%,平均校正量为14μs/m;T4j17、T2-121井取芯井段较长且收获率较高,分析化验资料较丰富,测井资料齐全且质量较好,能够反映沙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征,被选为关键井;建立泥质体积分数、粒度中值、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解释模型。最后,通过对水淹层的测井资料进行逐井处理、计算机逐点或按层输出主要储层参数等3个方面检验解释模型,定量评价了测井解释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测井解释结果与岩芯物性和生产数据吻合较好,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地区储层地质分析结果,可为注水开发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3.
黄原胶在大港枣园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枣园油田地质条件复杂 ,近几年利用多种调剖剂对该区注水井进行调剖 ,效果不够理想。为缓解该区层内与层间矛盾 ,达到控水增油目的 ,利用RS决策系统软件 ,应用黄原胶调剖剂 ,进行科学优化 ,设计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调剖以后 ,区块水驱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在我国东部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出砂严重的地区 ,应用新技术方法及合适的调剖剂进行整体区块调剂 ,可实现“增油控水” ,为油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4.
胜坨油田两期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营凹陷胜坨油田的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两期成藏的地质条件,例如北部胜坨油田就经历了早期(东营组末期)的油气聚集、破坏和晚期(明化镇组时期)的油气再聚集、调整的过程;胜坨地区各含油层系中原油物性、生标特征及油源对比结果为该两期成藏提供了直接的地球化学证据。认为胜坨油田两期成藏对油气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粘土胶SMD的注入特性与地层渗透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测定不同渗透率均质填砂模型注入粘土胶SMD的压力随注入量的变化,将SMD在地层的注入特性概括为3种情形,随渗透率增加,SMD的作用逐步由渗滤面调剖向溶部调剖再向驱油转化,基于该结果,用地层的不均质性导致SMD沿高渗透层突进解释了现场试验中的驱油效果及油吉出胶现象,在填砂模型实验中使用添加高锰酸钾的紫色水溶液和添加碳粉的SMD,证实了如下情况:SMD对高渗透层的封堵强度弱,对中低渗透层产生堵塞,窜胶以后地层形成SMD窜流层,导致注入水和SMD的波及系数降低,二次窜胶时间缩短,这一结果与现场注胶试验过程相符。  相似文献   
26.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时.没有考埏油藏长期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和流雄参数的变化.采用不变的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考虑了开发过程中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采用分阶段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开发实际情况。选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中的黑油模型,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以及PEBI网格划分技术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油藏进行高含水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的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介绍了真空微电子器件中的场发射阴极硅锥尖的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腐蚀方法以及氧化削尖技术,制成了形状较好的硅尖,并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8.
中国陆上油田已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大量生产井和注入井因各种原因关停频繁,导致井网完善性遭到破坏,油藏开发效果变差。准确揭示生产井和注入井井损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井损恢复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定义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并将其作为井损条件下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井损因素对高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井损时,随井损时刻变晚,相对高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先升高后降低,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单调上升;同一井损时刻下,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大于相对高渗透部位井,且在渗透率非均质条件下井损位置的影响明显,渗透率均质时井损位置的影响幅度很小;同一井损时刻,随渗透率平面变异系数增大,相对高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减小,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增大;同一井损百分数下,生产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高于注入井,井损后应优先恢复生产井。  相似文献   
29.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油水平面运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胜坨油田沙二段1-3砂层组河流相正韵律油层和沙二段7-8砂层组三角洲前缘相反韵律油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统计、数值模拟和动态监测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含水期油水的平面运动规律。研究表明,在中低含水期,正韵律油层平面油水运动明显受沉积亚相带的控制,局部水淹带形成早,反韵律油层平面油水运动主要受注采井网控制,水淹带形成较晚;在高含水期,正反韵律油层水淹程度加剧,沉积亚相带的控制作用减弱;在特高含水期,正反韵律油层水淹均十分严重,主要受注采井网的控制,沉积微相带对剩余油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胜坨地区油气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坨地区主干边界断层及调节断层相对陡倾的部位多是构造岩性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相对缓倾的部位多是构造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主干边界断层带走向变化的部位构造圈闭相对集中;断层、地层不整合面及砂砾岩扇体在空间上的相互配合,构成了研究区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油气在各种动力的作用下,在输导系统的控制下,沿着优质输导系统进行运移,最终在合适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