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07篇
无线电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段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水平井段长度是水平井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水平。本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小层为例,建立相似油田概念模型,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水平井段长度和无因次水平井段长度下的整个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研究成果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的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2.
韵律层内的剩余油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主要目标,根据精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认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以胜坨油田胜二区8砂组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概念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同一个韵律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计算至高含水期后,在同一个韵律层内,垂向上上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下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低,接近于残余油饱和度;小层厚度越小,油、水的地下密度差越大,原油黏度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而注水井射孔位置对韵律层内垂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胜坨油田,后期调整挖潜的目标是韵律层内的上部层段。   相似文献   
93.
胜坨油区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矿场先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翠华 《钻采工艺》2008,31(2):113-114,119
针对胜坨油田开展了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攻关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试验区包含32口注聚井,63口生产井。筛选了耐温抗盐性能较好的聚合物,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优化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注入方案,先导试验投入矿场实施后,动态反应良好,取得了非常好的驱油效果:渗流阻力增加;注入压力上升4.1MPa;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层间吸水状况;含水下降了14.3%;日油增加了1.33倍;已增产原油67.2×104t,提高采收率6.17%。  相似文献   
94.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经典水驱特征曲线无法准确刻画水油比变化特征的问题,在重新改进油水相对渗透率表征形式的基础上,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和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了改进的乙型水驱特征公式,并给出了采出程度与水油比的变化关系式;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穷举法解决了多参数拟合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曲线的自动拟合。通过公开文献资料验证表明,新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方法更加准确,改进的乙型水驱曲线拟合精度更高,可较好地反映油田特高含水阶段水驱特征曲线的“上翘”特征,适用于特高含水阶段生产开发动态的预测。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决胜坨油田一区沙二段1-3单元注聚扩大区提液效果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聚合物驱合理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同时结合扩大区的地质及开发状况分析。制定了合理提液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提液的最佳时机为整体见效后;最佳提液幅度为10%-20%;提液应以非主流线方向的油井以及剩余储量丰度高的井区为主。应用以上原则采取提液措施后,提液井产液量由530t/d增至I656t/d。产油量由53t/d增至169t/d。含水率下降了0.2%。  相似文献   
96.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2^4小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和非均质性及水淹等特征,将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4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特点,建立了本区的流动单元模式,探讨了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Ⅰ型流动单元储集性能最好,但分布范围小,剩余油少;Ⅱ、Ⅲ型流动单元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注水效果好,剩余油富集;Ⅳ型流动单元储集性能最差,或是干层,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形成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从而对油藏油水井部署及注采井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储层内部结构表征是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的沉积界面可分为5个等级:五级界面是限定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为分布稳定的泥岩,呈近水平产状;四级界面是复合砂体内部单一河道间的沉积界面,为泥质薄夹层或岩性突变面,在相同单一河道中以近水平产状连续分布,在不同单一河道间分布不连续;三级界面是单一河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界面上下岩相一致,分布范围局限在单一河道砂体内部,也为近水平产状;二级和一级界面分别为岩心规模的层系组或交错层系界面。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由单一河道垂向叠置和侧向拼合而成,综合利用分流间湾、河道边缘、砂体顶面高程差异、砂体规模差异等特征可识别出单一河道的侧向边界,单一河道的同期不同体现象是水下分流河道最重要的储层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98.
高强度选择性堵剂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复杂的油藏地质条件 :非均质严重 ,层系多 ,生产压差大等 ,研制了以改性油溶性树脂KF共聚 -共混改性聚丙烯酰胺的高强度选择性堵剂ST -Ⅰ。通过聚合反应试验 ,确定了堵剂的配方 :改性油溶性树脂KF 1 0 %~ 1 2 % ,丙烯酰胺 (AM) 8%~ 1 2 % ,相容剂0 2 % ,交联剂 0 0 2 %。岩芯模拟试验显示 ,堵剂ST -Ⅰ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堵水率大于 99% ,堵油率小于 1 5 %。堵剂ST -Ⅰ在胜坨油田应用 1 2井次 ,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乳化稠油堵水技术的分析,针对胜坨油田的油藏温度较高、原油粘度较低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胜坨油田原油的高效乳化剂SCA和稳定剂SCB,得出了温度、矿化度对堵剂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堵剂配方为:96%原油、3%活性剂SCA、1%稳定剂SCB,并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实验证明,该堵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封堵性能,堵水率达98%以上,堵油率小于5%,在胜坨油田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坨28断块油水井套管损坏的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管损坏是影响油田安全高效生产的制约因素,坨28断块及其周围断裂发育、地层结构复杂,套管损坏较为严重。断层蠕滑、岩性变化、地下水腐蚀是导致坨28断块套管损坏严重的主要地质因素,其中断层对套管损坏的影响最大,有约2/3的套管损坏与断层有关。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岩性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随开发程度加深而套管损坏严重。地质环境是油气田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套管损坏的地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套管损坏的损失乃至避免套管损坏,有效控制和降低修井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