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2篇 |
免费 | 543篇 |
国内免费 | 3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6篇 |
综合类 | 257篇 |
化学工业 | 278篇 |
金属工艺 | 66篇 |
机械仪表 | 33篇 |
建筑科学 | 83篇 |
矿业工程 | 145篇 |
能源动力 | 31篇 |
轻工业 | 32篇 |
水利工程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3274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2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2篇 |
冶金工业 | 32篇 |
原子能技术 | 18篇 |
自动化技术 | 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03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210篇 |
2019年 | 232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208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23篇 |
2011年 | 283篇 |
2010年 | 222篇 |
2009年 | 173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湖盆咸化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简称沙一下亚段)在整体湖扩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套薄层白云岩发育于暗色泥岩的特殊岩性段,显示出较强的咸化湖盆环境。对研究区内不同岩性样品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主要为盐度较大的咸水环境;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显示该区碳酸盐岩δ13C 偏正异常明显,Z值分布范围为111~168.52;锶稳定同位素分布范围略高于同期海水,远低于同期河、湖水。结合薄片观察中发现的具指相意义的海绿石、胶磷矿,扫描电镜下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湖盆咸化可能是海侵所致。 相似文献
5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以五、八区佳木河组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剖析西准噶尔地区盆山耦合关系、盆地成因与造山带演化、沉积体系发育的关键地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混积地层,佳木河组下亚组分为2个三级层序PSQ1、PSQ2,中亚组和上亚组分别为三级层序PSQ3和PSQ4,下亚组主要充填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亚组及上亚组主要充填扇三角洲为主的粗碎屑沉积物。五、八区佳木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火山口及近火山口相、远火山口相,扇三角洲砂体和火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油气储集体。研究区已知油气藏多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和火山口及近火山口相中,但是否能成藏关键在于构造(裂缝)、成岩作用、油源、圈闭等与储集层的空间匹配关系。图4参18 相似文献
53.
Do Hoon Kim Umme Farva Woo Sik Jung Eui Jung Kim Chinho Park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8,25(5):1184-1189
This paper report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he growth of GaN epitaxial layer on (0001) Al2O3 substrate by hot-wall vapor phase epitaxy technique. Tris (N,N-dimethyldithiocarbamato)-gallium (III), Ga(mDTC)3 was introduced as a precursor material for the seed layer formation in the growth of GaN. Optimal growth conditions with seed layers formed by the Ga(mDTC)3 concentration of 0.047 mol/L were identified: Growth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850 °C, and optimal distance between the reactant outlet and substrate was determined to be 12.5 cm.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growth method produce high-crystallinity GaN epitaxial layers at a relatively lower growth temperature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growth techniques and simplify the growth process. 相似文献
54.
55.
Ying Han 《Electrochimica acta》2008,53(21):6196-6201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 of decanethiol (C10SH) on Au(1 1 1)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wide range of C10SH concentration (0.1-500 μM) and temperature (253-298 K).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C10SH SAM were determined from area and position, respectively, of reductive desorption peak of the SAM modified Au(1 1 1) electrode measured in 0.5 M KOH aqueous solution. The ki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AM formation proceeded by two steps, diffusion-limited physisorption followed by chemisorption. 相似文献
56.
57.
西域组砾岩的物质构成较为复杂,目前对其试验研究较少。以分析西域组钙质胶结砾岩的物质构成为目标,通过酸化浸泡试验和CAD断面统计方法,并结合气体收集方法,来对西域组钙质胶结砾岩的物质构成进行初步的试验研究,运用两种不同比例盐酸溶液对砾岩试样的颗粒级配进行酸化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1盐酸溶液浸泡后0. 075 mm粒径损失较大,1∶4盐酸溶液浸泡后试验结果较为理想;酸化分离筛分和CAD断面统计粒径含量结果基本一致;西域组钙质胶结砾岩碳酸盐含量为70%~80%,其余20%为碎屑物质和填隙物;碎屑物质中粒径 2 mm的砾石平均含量为65. 2%,粒径2~0. 075 mm的砂平均含量为13. 2%,粒径0. 075 mm的细粒平均含量为21. 6%。通过试验还发现钙质胶结砾岩中存在有某些物质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对试验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南和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37件砂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及其相关的伴生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小河坝组砂岩的稀土总量较高,LREE/HREE及LaN/YbN等比值显示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EE分布模式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段呈明显的"右倾",重稀土段则为"平坦状"及明显的Eu负异常,Ce基本正常。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Ceanom)反映了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岩沉积时海水介质为缺氧环境,而靠近黔中隆起则为氧化环境。同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该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母岩物质源自活动大陆边缘抬升基底型的古老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和碱性玄武岩混合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来自雪峰山隆起南西段的古丈、芷江、沅陵、怀化及通道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溪群及其侵入板溪群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及中基性喷出岩。湘西地区的物源来自雪峰山隆起北东段常德、桃源、安化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溪群的夹少量中基性喷出岩。 相似文献
59.
60.
裂缝性地层在钻进过程中经常出现漏喷同存的复杂情况,目前对其机理只能采用经验描述,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型描述。为此,以伊朗雅达油气田大量现场实钻录井和测试资料为例,采用基于真实裂缝的液—液置换可视化实验装置对液—液定容置换行为进行了模拟实验和CFD单裂缝定容仿真验证,分析了钻井液密度、井口回压、裂缝宽度等参数对地层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置换现象随钻井液密度的增大而变得更加明显且地层压力迅速下降,随着置换时间的推移,地层压力基本稳定;(2)地层压力随着回压升高而逐渐增大;(3)当高密度钻井液抵达缝板后,地层压力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值,随着置换的发生,地层压力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4)裂缝越宽地层压力变化越大,置换形态越不易受裂缝面形态的影响,置换推进速度越大。结论认为,对于定容性油气藏地层压力与所用钻井液密度和回压呈正相关,现场宜采用封堵和井口控压结合的方式进行钻进,采用泄压法实施压井作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