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5篇 |
免费 | 450篇 |
国内免费 | 54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80篇 |
综合类 | 599篇 |
化学工业 | 222篇 |
金属工艺 | 553篇 |
机械仪表 | 228篇 |
建筑科学 | 441篇 |
矿业工程 | 172篇 |
能源动力 | 31篇 |
轻工业 | 58篇 |
水利工程 | 126篇 |
石油天然气 | 1100篇 |
武器工业 | 20篇 |
无线电 | 67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34篇 |
冶金工业 | 202篇 |
原子能技术 | 38篇 |
自动化技术 | 4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211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160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246篇 |
2013年 | 231篇 |
2012年 | 225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98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212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泥岩裂缝油气藏勘探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泥岩裂缝油气藏是指在泥岩、页岩等岩石组合中,以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形成的特殊油气藏。这些裂隙的生成,往往与地层孔隙压力、各向异性的水平应力、断层作用、褶皱作用等密切相关。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将是油田新增储量的重要阵地和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泥岩裂隙是一种特殊的裂缝性油气藏,由于这类裂隙储层的孔隙度很小,岩石物性参数变化不灵敏,并表现出很强的各向异性,勘探难度很大。这类油藏的储层结构以及渗流有其特殊性,给开发和其相应的评价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它们的发现既增加了石油储量,也开阔了寻找石油的领域,而在开采上它们的潜力也不容忽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泥岩裂缝油气藏将成为油田勘探的新领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2.
川南深层页岩地层地应力非均匀性强,钻进过程中漏失严重,破裂压力预测困难,在进行深层页岩微观组构观测和宏观力学试验的基础上,测试了深层页岩的各向异性特征,考虑各向异性特征建立了井周应力模型,结合深层页岩本体拉张破坏、裂缝剪切滑移破坏和裂缝张性破坏模式,建立了深层页岩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分析了各向异性特征对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页岩各向异性越强,地应力差异越明显,大斜度井裂缝越易滑移;较高的粘聚力可有效抑制裂缝弱面的错动能力;裂缝倾角大小主导着裂缝张性漏失。预测模型在川南彭水区块页岩气井地层破裂压力预测的结果表明,地应力差异较弹性差异对深层页岩破裂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岩石粘聚力是诱导裂缝剪切滑移漏失的主因,相对裂缝倾角是诱导裂缝张性破坏的主因。裂缝发育的页岩地层以裂缝破坏为主,破裂压力受岩石粘聚力、裂缝倾角和地应力的影响显著,在预测破裂压力时应综合3种破裂模式判断破裂方式和预测破裂压力。 相似文献
53.
电阻率成像探测深度通常为几厘米,超声波成像数据也只能提供井壁的声幅或到时图像。因此,很难评估井壁张开裂缝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声波测井一般应用弹性各向异性表征地应力场和裂缝特性等,通常岩石的固有各向异性、高角度地层层面、裂缝或不平衡应力挤压等都可以导致弹性波表观各向异性,因此往往难以判断各向异性的成因。前人针对单一方位二维裂缝模型进行了声波正演模拟,但不适用于井筒含多组任意方位裂缝介质的弹性波模拟。为此,首先拾取井壁成像测井中导致声波表观各向异性的三类结构特征(天然裂缝、层面缝(或薄层)和钻井应力诱导缝)信息,同时定量化层理结构信息(如倾向、方位等),并将裂缝分层、分组;然后从声波全波列中提取地层的快、慢横波慢度及各向异性方位;接着在岩石和裂缝信息井壁成像建模基础上,通过裂缝附加柔度模型、层面伪裂缝模型和非线性应力场弹性波动理论正演模拟岩石的声波属性;最后通过对比声波速度及各向异性方位等信息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利用最小误差拟合反演确定井壁图像表征的裂缝类型与各向异性的成因,并对比、分析了频散曲线特征。将所提方法应用于花岗岩潜山裂缝型气田生产测试井以验证方法合理性,实际模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4.
基于各向异性反应扩散的血管增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各向异性反应扩散的血管增强方法,该方法能够增强图像中血管的一致性取向结构,在去噪的同时增强血管边界,并利用基于AOS策略的快速算法实现数值求解。大大提高了血管图像对比度,为血管的准确提取和理解带来方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实时临床分析,并可以有效增强多模态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55.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环境影响校正主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校正是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精细解释与应用中的重要问题.分析了随钻电阻率测井中井眼、围岩、地层倾角(或井斜角)、地层各向异性及泥浆侵入等环境因素对测井结果的影响及其校正方法.在大斜度井、水平井中采集随钻电阻率测井数据,当地层倾角或井斜角比较大时受地层各向异性影响最为明显;当目的层为薄油气层时需要考虑围岩影响;当钻速较低、测井仪器离钻头较远、岩层暴露时间较长时需要考虑泥浆侵入的影响.推导出地层视电阻率与垂直层界面方向的电阻率、平行层界面方向的电阻率的关系式,并给出了随钻电阻率测井环境影响主次因素判释流程图.依据校正公式和数值逼近迭代方法及所编制的主次因素分析与自动校正程序处理了某油田的多口井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认为井斜角和各向异性导致实测的电阻率值增高,通过校正提高了随钻测井解释的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6.
地层可钻性各向异性及造斜特性评价对定向钻井和直井防斜均具有重要意义。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垂直于层面和平行于层面岩石可钻性的相关关系,用垂直于层面岩石可钻性的评价方法评价了平行于层面岩石可钻性,由此导出根据垂直于层面岩石的可钻性评价地层可钻性各向异性的模型。根据声波在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建立了利用测井资料反演岩石的各向异性参数进而求取垂直于层面声波波速的方法。由垂直于层面方向的声波速度计算出垂直于岩石层面方向的岩石可钻性,从而可以对地层可钻性各向异性及造斜特性进行评价。对塔里木油田克拉苏地区的造斜特性的评价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评价出的地层可钻性各向异性及造斜特性能正确反映被评价地层的特性。 相似文献
57.
58.
对Joshi 各向异性水平井产量公式的质疑、推导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平井是提高油井产能的重要手段。近20 多年来, 在我国的陆上和近海地区, 水平井钻井与开采技术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因而, 采用什么方法能够可靠地计算水平井的产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 国际上被推荐应用的方法有4 种, 即: Joshi 方法、Borisov 方法、Giger 方法和Renard 方法。最近, 作者又提出了一种计算水平井产量的新方法。在各向同性的均质条件下, 这5 种方法的计算都能得到比较好的一致性。然而, 对于各向异性条件下的水平井, 尽管Joshi 提出了2 种校正方法,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研究认为, 这2 种校正方法没有理论上推导的依据, 可以说是不正确的。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与推导, 得到了Joshi 在各向异性条件下计算水平井的产量公式, 同时, 对其他几种水平井产量公式, 统一地进行了各向异性的校正, 也对影响产能的不同因素进行了计算。通过实例计算表明, 只有正确考虑各向异性条件下, 水平井产量的计算公式才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59.
60.
Po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man spectroscopy. We study, in graphene, anisotropic polarization due to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EPC).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isotropy is obvious even when the wave vector is in the range of the Raman experiment.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is deduced from the structure factor, which indicates the crucial origin of the anisotropy. We also find that, as the phonon energy increases the polarization is clearly weakened due to the screen effect of EPC, but the anisotropy totally remai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