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89篇 |
免费 | 985篇 |
国内免费 | 73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06篇 |
综合类 | 967篇 |
化学工业 | 2264篇 |
金属工艺 | 793篇 |
机械仪表 | 359篇 |
建筑科学 | 610篇 |
矿业工程 | 691篇 |
能源动力 | 493篇 |
轻工业 | 707篇 |
水利工程 | 207篇 |
石油天然气 | 4392篇 |
武器工业 | 165篇 |
无线电 | 40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67篇 |
冶金工业 | 525篇 |
原子能技术 | 114篇 |
自动化技术 | 8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75篇 |
2022年 | 341篇 |
2021年 | 381篇 |
2020年 | 413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304篇 |
2017年 | 377篇 |
2016年 | 402篇 |
2015年 | 376篇 |
2014年 | 607篇 |
2013年 | 869篇 |
2012年 | 773篇 |
2011年 | 851篇 |
2010年 | 654篇 |
2009年 | 679篇 |
2008年 | 594篇 |
2007年 | 716篇 |
2006年 | 785篇 |
2005年 | 691篇 |
2004年 | 575篇 |
2003年 | 547篇 |
2002年 | 502篇 |
2001年 | 453篇 |
2000年 | 359篇 |
1999年 | 321篇 |
1998年 | 263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201篇 |
1995年 | 170篇 |
1994年 | 120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74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7年 | 3篇 |
1964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通过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高压压汞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二叠系风城组二段致密油藏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岩相类型、孔隙类型以及孔隙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风城组为封闭咸化湖盆沉积,由陆源碎屑、火山碎屑和自生矿物按不同比例混积形成的储集层,按照沉积构造、岩石组分和粒度,将储集层岩相划分为块状石灰质中—细砂岩相、块状白云质细砂岩相、纹层状白云质粉砂岩相和纹层状白云质泥岩相4类优势储集岩相;储集层孔隙类型有残余粒间孔、火山碎屑溶孔、矿物晶间孔、裂缝等,不同类型储集层孔隙直径和喉道半径差异较大。优势储集岩相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基础,溶蚀作用决定次生孔隙的形成,火山灰脱玻化形成长英质胶结物加剧储集层致密化,裂缝发育是油气高产的必要条件。研究区块状石灰质中—细砂岩相和块状白云质细砂岩相压实作用相对较弱,细粒火山灰含量相对较低,物性和孔隙结构较好,是较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152.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研究,并进行提产试验。在增油机理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多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CO2表面活性剂复合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增产油量随不同吞吐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采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复合吞吐的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后,单井自喷达240 d,增产原油630 t,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流动性的效果显著,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153.
154.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发现多个长9烃源岩邻近的下组合含油有利区,为推进该区下组合石油勘探,亟需深化长9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研究。利用测井、录井和岩心资料,分析研究区长9烃源岩分布特征。应用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研究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长91烃源岩在吴起、靖边、志丹、安塞等地区均有分布,厚度最大超20 m。长92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甘泉—洛川地区,厚度最大超12 m。长9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转化率高、生烃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为志丹—安塞地区。长9烃源岩多数为较好—好烃源岩,少数为优质烃源岩,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和排烃能力,为伊陕斜坡延长组下组合石油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5.
渤海A油田浅层大位移井最大水垂比为2.98,突破了渤海湾水垂比的现有极限。其浅部地层疏松,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泥岩易水化膨胀,频繁出现倒划眼困难和下套管遇阻等复杂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在定向井轨迹设计、大位移井安全钻井周期、井身结构优化、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及钻井液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大位移井均布设在外排井槽,保持井斜角为73°~76°、浅部地层使用大弯角马达,深部地层使用旋转导向进行钻进,大位移井安全钻井周期约为32 h,建议钻进过程中提高机械钻速;井深在4 000~4 500 m的大位移井,推荐采取五开井身结构;反演得到大位移井套管内摩阻系数为0.25、裸眼内摩阻系数为0.35~0.40,推荐Φ244.48 mm套管选择69.94 kg/m(47 PPF),作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漂浮、全漂浮+旋转以及部分漂浮+旋转这3种下套管方式;储层段采用"预防为主+防堵结合"思路,在传统的无固相钻井液中加入超细碳酸钙,提高承压封堵性能及储层保护性能。该研究成果对于浅层大位移井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6.
KES1103井盐层及盐下地层均采用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体系,实钻过程中主要复杂为井漏,共计发生井漏30次,累计漏失油基钻井液5 028 m3。该井井漏基本涵盖了山前地区常见的井漏类型:卡盐底井漏、裂缝发育地层井漏、套管鞋井漏等,且同一开次包含两套或多套地层压力系统,漏点不易确定,堵漏难度极大。该井采用高酸溶沉降隔离、油基钻井液桥浆堵漏、水基钻井液桥浆堵漏、高失水快强箍堵漏、雷特桥堵堵漏等多种堵漏技术,有效提高地层承压压力,达到快速治漏的目的,为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安全、高效、经济”钻完井和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7.
158.
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组织了大现模的石油勘探会战。在认识地层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地层压力检测、优化钻井设计及优选参数钻井为主要内容的深探井钻井工艺技术。通过运用该项新技术,加快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9.
160.
研究了传统的现代直升机群协同空战时对目标的威胁判断算法,并且用遗传算法来优化大规模直升机空战编队战术,最终得到一个我方的最优编队,最后用多机编队作战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