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37篇
电工技术   69篇
综合类   179篇
化学工业   81篇
金属工艺   88篇
机械仪表   37篇
建筑科学   549篇
矿业工程   188篇
能源动力   56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128篇
石油天然气   733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1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1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研究大口径埋地钢管在车辆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车辆-道路-管道耦合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埋地管道位移和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性分析车速、车辆轮压和车辆载荷作用位置等因素对管道力学性状的影响,并对比讨论了车辆载以静载荷和动载荷两种不同方式加载时对管道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管道位移和应力随着车速增加而减小,随着轮压增大而增大,因此应避免车辆低速超载的情况。该研究可为车辆载荷作用下埋地管道的设计与防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2.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特殊油气藏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系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孔西潜山奥陶系及中生界下白垩统的油气均来自古生界烃源岩。目的证明孔西潜山的原油性质与第三系原油性质完全不同。结果 孔西潜山属印支--燕山早期形成并进一步为第三系深埋的挤压-逆冲性断块背斜构造;上、下古生界烃源岩成烃条件是其油气形成的基础,古高今低的挤压逆冲背斜带和反转构造是寻找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结论 孔西潜山原生油气藏的发现,是华北地区几十年来古生界油  相似文献   
53.
马新海  王金奎  王有功 《特种油气藏》2011,18(2):33-36,136,137
通过大量的岩屑、岩心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总结出塔南凹陷潜山油藏储层岩性以凝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裂缝为主,其中裂缝结合孔洞型储层是最有利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综合构造应力分析、基底岩性、基底地层地震属性分析等多个因素,认为塔南凹陷基底潜山油藏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塔南凹陷中部断裂潜山带中南部和北部.依据断裂和基底地层组合方...  相似文献   
54.
以辽河盆地牛心坨变质岩裂缝型潜山油藏为对象,在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基础之上,分析了储层构造裂缝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为该类油藏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5.
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基于冻融期间大田测坑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自然冻结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相对稳渗率的影响和冻融期间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入渗能力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土壤的相对稳渗率随地下水埋深的减小而减小;冻融期间地下水埋深小的土壤的入渗能力始终小于地下水埋深大的土壤的入渗能力。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通过其对地表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实现。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季节性冻土地区冬、春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6.
济南市区段输水暗涵济洛路至洪家园桥段跨冬季施工,结合工程特点采用暖棚法施工,采取经济有效的暖棚支架和外敷保温材料。根据可施工工作面及热源条件,加热方式采取蒸汽锅炉通过管道向暖棚内供热。同时采取混凝土强度试件与洞身同条件养护,以检验拆模及拆暖棚的时机。为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同时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85%前不受负温,暖棚拆除后对裸露混凝土表面继续保温养护。  相似文献   
57.
在城市内破损山体治理中,通过采用深孔控制爆破、毫秒延时起爆网路及合理的爆破参数,防止了爆破飞石、降低了爆破振动,保证了爆破效果。本工程成功地对残留巨石柱进行了一次性爆破,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8.
Large‐diameter buried pipelines are widely used because of their energy‐saving advantages and high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an “L”‐type heat pipe network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was studied using the flow–heat–solid coupling method. The ANSYS Workbench platform was used to simulate heat transfer and the flow of the medium in the pipe network.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flow field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olid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calculated. Additionally,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pe network under coupled and noncoupled loa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was located at the corner of the elbow near the long‐arm regi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nner wall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outer wall at the same positi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pipe network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flui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pipe network was influenc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loads coupled,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was stronger with the higher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medium. However, the coupling effect had limits.  相似文献   
59.
浅埋煤层开采覆岩“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原万利矿区厚风积砂层、薄基岩、浅埋深的煤层赋存条件,为探明采动覆岩破坏规律,利用经验公式对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进行预测,采用钻孔冲洗液法进行覆岩破坏观测,从而确定了上覆岩层"三带"的高度,为确保在第四系含水砂层下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前市政行业广泛采用Spangler理论进行回填钢管的设计,但水利水电行业中钢管规模和运行条件与市政行业存在较大差距,Spangler理论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基于有限单元法,考虑管土之间的接触作用,建立回填钢管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不同埋设深度、开槽宽度、管道刚度下回填钢管的管周土压力,通过绘制管周土压力分布图研究管周土压力的分布特性及Spangler理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竖直土压力在回填钢管管顶和管底处有"波谷"产生,在高埋深、小槽宽时尤为明显;此外,回填钢管刚度越大,管顶土压力越接近抛物线分布,管腰处出现的"波谷"越明显。总体而言,Spangler理论一般更适用于埋深小于2m、管道刚度t/D值小于1/120的回填管道,在实际工程回填钢管的设计中要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