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73篇 |
免费 | 1108篇 |
国内免费 | 74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427篇 |
化学工业 | 164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171篇 |
矿业工程 | 292篇 |
能源动力 | 192篇 |
轻工业 | 17篇 |
水利工程 | 1687篇 |
石油天然气 | 9569篇 |
无线电 | 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6篇 |
冶金工业 | 29篇 |
原子能技术 | 37篇 |
自动化技术 | 1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5篇 |
2024年 | 414篇 |
2023年 | 437篇 |
2022年 | 550篇 |
2021年 | 720篇 |
2020年 | 635篇 |
2019年 | 689篇 |
2018年 | 539篇 |
2017年 | 532篇 |
2016年 | 623篇 |
2015年 | 518篇 |
2014年 | 548篇 |
2013年 | 519篇 |
2012年 | 638篇 |
2011年 | 749篇 |
2010年 | 491篇 |
2009年 | 482篇 |
2008年 | 374篇 |
2007年 | 465篇 |
2006年 | 449篇 |
2005年 | 365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44篇 |
2000年 | 212篇 |
1999年 | 176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寒武系沉积体系的类型、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分布开展了定性分析和地层沉积正演模拟研究,重现了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过程,并依据定量表征的各时期沉积相展布规律,结合模拟参数分析,探讨了寒武纪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塔河地区经历了发育早寒武世玉尔吐斯组沉积期陆棚、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期碳酸盐岩缓坡(初期以发育中缓坡—外缓坡的低能沉积为主,晚期以发育中缓坡的高能丘滩为主)、吾松格尔组沉积期碳酸盐弱镶边台地(台缘发育1期加积-进积型微生物礁滩)、中—晚寒武世大型进积型碳酸盐岩强镶边台地(台缘分别发育3期进积型微生物礁滩)的演化过程。塔河地区沉积体系整体呈现出的多类型、多期次、多级层序结构特征,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差异沉降共同控制的物理可容空间,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生产(类型、数量、聚集能力、发育位置)和水动力搬运作用耦合的结果。东西分异的沉降作用和初始地形影响着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迁移趋势;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搬运作用以及海平面振荡的共同作用导致研究区在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期形成碳酸盐岩缓坡并发生阶段分异;物理可容空间和生态可容空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区在早寒武世晚期由碳酸盐岩缓坡向弱镶边台地演化以及在中—晚寒武世形成大型进积镶边台地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2.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藏的成藏动力特征及油气运移规律,利用测井声波资料计算延长组各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值,分析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与流体过剩压力的分布特征,并以长8油藏为例探讨长7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之间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结果表明:延长组下部广泛发育稳定的欠压实带,长7油层组过剩压力值普遍较高,主要分布在8~14MPa之间,最高可达到18MPa;长8油层组过剩压力相对较低,只在局部地区达10MPa以上。泥岩厚度和性质是影响过剩压力分布的重要原因,高泥岩厚度分布区与过剩压力的高值区相吻合。长7油层组与长8油层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过剩压力差,该过剩压力差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在横向上过剩压力低值区为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3.
通过高压压汞与低温气体吸附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和驱替实验,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3种岩相页岩的微孔数量占比最大。与块状泥岩相比,纹层状及层状页岩储层的孔径大于100 nm的中大孔喉更为发育,储集性及渗流能力更优。②赋存在页岩储层大孔喉中的可流动油能有效产出,但由于渗流阻力较大,微小孔喉(小于100 nm)中的油即使在很大压差下也难以产出。③页岩储层中的石油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和非线性渗流的特征,但不同岩相的渗透特征差异较大,其中纹层状页岩拟启动压力梯度最小,渗流能力最强,层状页岩储层具有一定的渗流能力,块状页岩储层渗流能力最差。在相同压力梯度下,块状页岩中的流量仅为纹层状页岩中流量的10%左右,基本无自然产能。 相似文献
144.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年代地层等资料,结合钻、测井层序地层分析与井震标定,提出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对比的最新方案,即:①川西-川中须五段对比香四、香五、香六段,须四段对比香三段,须三段对比香二段;②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向东逐层上超至无沉积,在坳陷西坡的北、中段,须六段遭剥蚀,至南段须三段侧变为香二段;③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侧变为海相香一段。分析认为,底界面T52是解决安县运动界面与层序地层方案分歧的关键。在安县运动底界面T52之上地震波由NE往SW前积,之下由SW往NE前积,坳陷中心在彭州鸭子河一带。由西往东须家河组与香溪群为T4与T6两条地震波组控制的楔形体,其内以转换面T52为界分别发育各向东、西变薄的楔形体。最后,论述了湖盆东进与南迁过程中沉积中心迁移、物源水系变迁,以及相带展布与勘探领域转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5.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在奥陶系碳酸盐岩找到了塔河3,4,5号和轮古潜山等油气田(藏)。油气分布:纵向上在潜山风化淋滤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内,厚约250m左右;横向上在孔、洞、缝发育的古岩溶高地、古岩溶斜坡及不同走向断裂缝交汇处。碳酸盐岩储集层体为裂缝、孔、洞、穴型,断裂缝是流体通道,孔、洞、穴是储集空间。石炭系泥岩是下奥陶统的直接盖层,下奥陶统致密灰岩可作为非渗透性封挡层体。海西晚期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油气藏类型为潜山风化壳与裂缝、孔、洞、穴复合型底水油气藏。全面勘探开发该区,有望实现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6.
在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储层物性特征、浊积岩特征、浊积岩分布规律及其对油藏的影响,明确了浊流沉积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6段以发育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成分有方解石、绿泥石、白云母以及少量的石英加大、长石加大等,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吴堡地区长6期湖盆沉降趋于稳定,是三角洲的高建设时期; 多水系、多物源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深湖浊积扇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吴堡地区东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前端发育深湖浊积扇沉积,可区分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个沉积微相带,其中浊积扇中心微相以细砂岩、粉砂岩与暗色泥岩呈砂泥互层; 从平面上看,浊积岩砂体非均质性在侧向上逐渐变弱,砂体底部发育厚度较大、成熟度较高的暗色湖相沉积的烃源岩,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含有丰富的烃源岩,而浊积岩砂体是由深湖相的暗色泥岩构成,孔渗物性好的区域易于形成良好的上倾尖灭的透镜状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47.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8.
中侏罗统Walloon亚群煤组是澳大利亚苏拉特(Surat)盆地煤层气藏的主要储层,为一套典型的低煤阶高产煤层。为了明晰该煤组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模式,基于录井、实验和测试资料,研究了该煤组的展布特征及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与保存条件,结合对该煤组的天然气成因及含气性特征分析结果,对比分析了该盆地东北部3个煤层气开发区在气藏富集模式上的差异,并归纳了Walloon煤组成藏及富集的有利条件。结论认为:(1)构造运动、地下水条件以及显微组分为Walloon煤组的生气创造了有利条件,该煤组的顶、底板及夹层岩性致密,封闭条件较好;(2)Walloon煤层气藏是一个形成在单斜构造上由水动力和岩性共同封闭的以次生生物成因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藏,煤层气的富集受局部构造、煤层生气能力和地下水动力3种因素的控制,并可分为背斜、向斜和斜坡3种模式,其中背斜模式、向斜模式的煤层气富集程度相对更高;(3)与其他煤层气藏相比,Walloon煤层气藏的成藏和富集同时具有双重碳源、高效生气、适中水动力和双重封闭4个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9.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地层层序格架,探讨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以及平面展布,并就有利沉积相带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钻测井资料看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主要为岩性和颜色发生突变,沉积相类型发生突变,电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等;将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2个四级层序;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其中,上亚段扇三角洲发育,中亚段广泛发育湖底扇相沉积,下亚段以深湖、滨浅湖相为主,斜坡边缘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湖底扇相和下亚段扇三角洲相的储集物性最好,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出现水量大幅度减少、污染状况严重和下游淤积严重、洪水频发等问题。从来水、降水、用水和产水条件方面分析并指出渭河流域流量锐减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开发利用造成的,降水和产水条件的变化也对水量减少起到一定影响,污染和下游淤积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无序排污和水利工程设施不合理的运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分区、分段的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污染状况;努力降低潼关高程,减轻下游的淤积现状;进行省内调水,有效解决下游缺水、淤积和洪水问题;在全流域推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实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