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5篇 |
免费 | 166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3篇 |
综合类 | 118篇 |
化学工业 | 280篇 |
金属工艺 | 13篇 |
机械仪表 | 5篇 |
建筑科学 | 249篇 |
矿业工程 | 241篇 |
能源动力 | 80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55篇 |
石油天然气 | 149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0篇 |
冶金工业 | 104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基于石灰石等钙基脱硫剂在加压气化炉内可能同时发生煅烧和脱硫反应的事实,在Thermax 500型加压热重分析仪上进行了还原条件下石灰石的煅烧和脱硫过程同时进行的实验,主要研究了温度(800~900℃)和CO2分压(0~0.03,MPa)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气体中无CO2时,石灰石煅烧和脱硫两个反应过程的影响程度与温度有关,800,℃比900,℃时更为明显;在CO2存在的条件下,石灰石的煅烧速率减缓,影响了后续脱硫过程的快速进行,而脱硫反应产物CaS的存在也严重抑制了煅烧过程的进行;在高CO2分压下,石灰石煅烧和脱硫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2.
53.
薄层灰岩的油气富集区预测方法初探——以川北大安寨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1):77-84
本文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对大安寨段介屑灰岩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溶蚀和淋滤作用可能是大安寨段薄层灰岩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裂缝是有利条件或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对小断层识别,并结合振幅,突变指数等地震参数,预测大安寨段介屑灰岩为油气富集区,预测结果和实钻情况吻合,研究成果已用于开发和勘探部署中,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4.
基于静态与动态流变学理论,利用共轴圆筒式流变仪,研究了高性能砂浆的黏弹塑性行为。在低水胶比条件下,通过调整减水剂掺量,使各组砂浆具有相同的初始坍落扩展度,静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粉煤灰微珠或石灰石粉掺入均可降低砂浆屈服应力、塑性黏度、触变性及其经时变化率,而动态流变测试结果则反映了粉煤灰微珠和石灰石粉加入后,砂浆局部网络结构密集程度提高及絮凝结构流态改变所需耗散能量减少的情况。试验证明,砂浆的静态表观黏度与动态复数黏度、静态滞回环面积与动态损耗模量-转速曲线所包围的面积随水化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采用静/动态流变行为同时测定的方法可以综合描述砂浆的黏弹塑性。 相似文献
55.
Viktor Dukhovny 《国际水》2013,38(4):530-531
Abstract A hydrogeolog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Ital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a DRASTIC-based method for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carbonate (fractured-karstified) aquifers. The research was developed: (a) by the monitoring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two springs from January to July 2001 and from December 2002 to March 2003; and (b) by column tests in intact soil blocks, utilizing a collection strai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The comparison of the vulnerability map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DRASTIC-based method as a predictor of groundwater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carbonate aquifer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proposed approach was verified and highlights the diversified role of the diffuse infiltration of precipitations through the fracture pattern and the more or less concentrated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 in karst areas. 相似文献
56.
基于声发射和高斯混合模型的灰岩破裂特征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轴压缩条件下灰岩破裂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GMM)对加载过程声发射信号波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性识别灰岩破裂失稳过程的裂纹模式及其前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灰岩在单轴加载过程中先后主要存在张拉和剪切两种破裂模式。其中,张拉破裂的声发射信号波形特征在AF-RA坐标空间呈现低A_F值、高R_A值分布;剪切破裂的声发射信号波形特征在AF-RA坐标空间呈现低R_A值、高A_F值,且随着应力的增加分布中心向A_F轴靠拢。GMM分析结果揭示了灰岩在整个应力加载过程中以张拉裂纹为主,在加载前中期几乎全为张拉裂纹,临近破坏阶段过渡到剪切破坏为主。剪切裂纹所占比例的最大值出现在(0.8~0.9)σ_c阶段,也是AF-RA坐标轴分布呈现最大A_F值时。研究结果可为预测早期灰岩破裂失稳提供参考,同时为深入研究识别岩石破裂失稳前兆信号特征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7.
通过介绍由澳大利亚引进的全新超高密度电法反演系统对河北省行唐县几个村庄的地下水勘查实例,对新兴的超高密度电法与传统的大功率激电测深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太行山灰岩地区基岩水勘查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高密度电法工作效率高、探测速度快,而大功率激电测深法探测精度高。二者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互相印证,是一种很好的综合物探地下水勘查模式。通过平行布置电阻率测量剖面的工作方式很好的把控了破碎构造的走向,圈定了富水异常区,并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实践证明该电法组合的勘探方式在同类地区中进行地下水勘查是很有推广价值的。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深部灰岩蠕应变特性,采用GDS-VIS三轴流变仪对不同深度试样做分级加载单轴蠕变试验。基于试验结果,计算出灰岩长期强度与瞬时强度之比的均值为0.758,且深度越深比值越小;分析不同深度灰岩在各分级应力水平下轴向蠕应变增量与加载级数的变化规律,并将蠕应变增量进行一次累加,得到轴向蠕应变。结果表明:蠕应变增量随级数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剧增的变化规律,且随深度增加,蠕应变增量达到谷底所对应的应力百分比有明显增大趋势;在分级加载过程中,随级数增加,轴向蠕应变先后呈现减速增加、等速增加和加速增加3个发展阶段;当恒载应力百分比为60%~70%时,蠕应变趋于稳定,当超过该范围后,蠕应变加速增加直至发生蠕变破坏。研究得到的这一应力百分比范围可以为识别深部灰岩是否会发生蠕变破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孔青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3(1):50-54
本文根据大型室内坝料试验、计算和监测成果,分析了盘石头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下游次堆石区利用工程开挖的软弱页岩堆石料和含泥灰岩堆石料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该页岩坝料虽然力学性质软弱,但仍适于坝体下游干燥区筑坝之用;含泥量在10%以下的灰岩坝料无论是强度、变形和渗透性,均和不含泥的灰岩堆石料接近,硬岩堆石料含泥量标准适当放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劈裂抗拉强度、拉压比、弹强比等指标,并结合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压汞测试等技术,在石灰石粉-粉煤灰系碾压混凝土中加入硅灰,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掺合料总量为40%时,加入5%的硅灰,能够增加微观结构密实度,优化孔结构,有效提高材料的整体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