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97篇 |
免费 | 1328篇 |
国内免费 | 152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07篇 |
技术理论 | 3篇 |
综合类 | 1387篇 |
化学工业 | 622篇 |
金属工艺 | 11篇 |
机械仪表 | 24篇 |
建筑科学 | 541篇 |
矿业工程 | 617篇 |
能源动力 | 522篇 |
轻工业 | 24篇 |
水利工程 | 3382篇 |
石油天然气 | 15843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6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6篇 |
冶金工业 | 42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32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472篇 |
2021年 | 575篇 |
2020年 | 618篇 |
2019年 | 523篇 |
2018年 | 442篇 |
2017年 | 605篇 |
2016年 | 788篇 |
2015年 | 685篇 |
2014年 | 1033篇 |
2013年 | 1044篇 |
2012年 | 1371篇 |
2011年 | 1669篇 |
2010年 | 1106篇 |
2009年 | 1042篇 |
2008年 | 948篇 |
2007年 | 1177篇 |
2006年 | 1395篇 |
2005年 | 1224篇 |
2004年 | 1107篇 |
2003年 | 1100篇 |
2002年 | 917篇 |
2001年 | 679篇 |
2000年 | 542篇 |
1999年 | 417篇 |
1998年 | 319篇 |
1997年 | 292篇 |
1996年 | 216篇 |
1995年 | 197篇 |
1994年 | 203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横泉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帷幕灌浆的方法对风化岩层进行处理以满足水库对防渗要求.风化岩层上为厚度16~30m的覆盖层,覆盖层由土层和砂卵石层组成.主要介绍了深覆盖层下风化基岩帷幕灌浆试验的钻孔、灌浆施工方法及其灌浆效果分析.为风化基岩帷幕灌浆积累了经验,可供同类大型工程帷幕灌浆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型水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防洪加固,是小型水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小型水库面临的防洪问题,探讨了 RCC 护面技术在小型水库防洪中的应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敖包塔-葡萄花油田钻遇扶杨油层FⅡ油层组有效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15%之间,平均为12.6%;空气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1~10×10-3μm2之间,属低孔、特低渗透性储层。通过对选用7项宏观参数与7项微观参数确定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并建立分类标准,确定出每个评价参数的分级标准,将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的储层分为四类,其中Ⅰ类最好,为低渗透储层;Ⅱ类次之,为特低渗透储层;Ⅲ类再次之,为超低渗透储层;Ⅳ类储层最差,为极差储层。依据专家经验及大量反复实验的结果上确定了权重系数,预测了FⅡ油层组的储层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区为主,其中最有利储层区(Ⅰ类储层区)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葡332~葡54~葡115-51、葡31、葡462、敖10等井区。 相似文献
4.
袁菁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36(2)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致密油资源丰富。这种致密储层一般孔吼比大、吼道窄、启动压力高,储层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储层基质向裂缝供油能力较差,常规技术难以有效开发。为致密油储层的有效动用,研究应用了体积压裂技术。通过对大庆油田外围致密储层形成体积缝的延伸机理及特征研究,研发了有效的工艺控制及设计方法,并建立了致密油体积压裂压后产能分析图版。现场试验16口井,增产效果显著,有效指导了设计优化,降低了致密油工业动用孔隙度下限,为大庆油田致密油储层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7.
8.
针对塔河油田一区、九区等强底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影响因素多、剩余油认识不清造成措施难度大的特点,分析了不同主控因素下水淹模式及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特征。从水平井轨迹与夹层不同的配置关系入手,将轨迹与夹层的配置关系分为全遮挡型、穿行夹层型、穿过夹层型和半遮挡型4种配置关系。根据渗透率组合形态将水平段渗透率组合分为4种形态:两段式、锯齿式、台阶式和均匀式,并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研究了不同配置关系及渗透率形态所对应的水平段水淹模式,描述其对剩余油不同控制作用,并结合矿场试验给出各种剩余油赋存方式适合的挖潜手段,为底水油藏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