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5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59篇
化学工业   40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63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13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50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15篇
武器工业   11篇
无线电   1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1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01.
在适当的成像条件下可以直接从高分辨透射电子像(HRTEM)以接近原子级的分辨率进行晶格畸变分析。本综述介绍晶格畸变分析(LADIA)程序包及其在半导体自组装量子点(QD)系统中的应用。对多层InP小QD系统中畸变分布的分析表明:光致发光(PL)能量峰位的红移和QD中的应变弛豫直接相关。在慢速生长的InAs大QD系统中应变引起的元素互溶是PL峰位蓝移的主要因素。多层系统中QD的垂直叠合可解释为间隔层厚度低于临界值时生长前沿的横向张应变的作用。研究了生长以后不同条件快速退火对QD稳定性的影响,观测到垂直叠合的InPQD中出现各向异性的退火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02.
在Beryl湾发育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正断层。根据北海维京地堑Beryl湾73口井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和高分辨率沉降分析,阐明中、晚侏罗世沉积和沉降模式,确定应力场的变化及边界断层的连锁对沉积和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高分辨率(1~2Ma)允许评价不同走向断层随时间的演化。不仅阐明了东舍德兰断层连锁的时间和机侧,而且阐明了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晚侏罗世同裂谷期Beryl湾伸展方向发生了45°的顺时针旋转;东舍德兰断层在早、中牛津期由两段连锁为一条统一的断层。  相似文献   
603.
以芡实为原料,采用水煮后冷冻干燥、水煮后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太阳晒干、热风干燥等5种方式处理芡实,测定处理后芡实中游离氨基酸、还原糖、总糖、淀粉含量及淀粉消化率,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太阳晒干对芡实中还原糖、总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且冷冻干燥、太阳晒干、热风干燥的芡实中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依次下降,这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样品中还原糖、总糖等物质。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及太阳晒干的处理方法对赖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水煮加工处理显著影响芡实中还原糖、总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P<0.01),而对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体外消化率分析表明,各样品的淀粉体外消化率均随着消化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同干燥方式显著影响芡实中淀粉的体外消化率,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太阳晒干的芡实中淀粉体外消化率依次增大,水煮后样品中淀粉的体外消化率增加,且水煮后冷冻干燥的样品中淀粉的体外消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604.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研究全氟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 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aQ色谱柱(100 mm×2.1 mm,1.9 μm),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采用全扫描和数据依赖的二级扫描模式,根据一、二级质谱离子的精确质荷比推导全氟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 结果 全氟磺酸类化合物主要发生CC键和CS键断裂,产生特征碎片[·C3F6-SO3]- m/z 229.94和[SO3]- m/z 79.95;全氟羧酸类化合物首先丢失中性分子CO2,产生[M-O-CO2]-碎片离子,继而发生不同数量的CC键断裂,产生m/z 218.98、168.98、118.99等特征碎片离子。结论 该研究提出的质谱裂解规律对快速鉴定和分析复杂体系中全氟化合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5.
严玉  王惠  王晓钧  张萍 《热固性树脂》2010,25(2):19-22,26
采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HR/MAS-NMR)、DSC结合SEM分析研究了极性低收缩剂H870-901对淤泥填充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收缩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H870-901的质量分数为12%(以树脂计)时,体系的收缩率满足低收缩热固性不饱和聚酯材料收缩率0.25%的要求;质量分数达到18%时,体系的收缩率满足微波纹材料收缩率0.1%的要求。体系中形成的微孔和H870-901包覆的未完全固化交联的小胶粒结构是抑制体系收缩的2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6.
地下煤层燃烧的高光谱及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田自燃是人类面临的又一重大自然灾害.对地下煤层燃烧过去一直依靠钻孔进行监测,未有有效的监测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古拉本矿火区为例,探索了利用高光谱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进行地下煤层燃烧监测的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OMIS成像光谱仪,获取航空高光谱遥感图像,同时进行地面同步红外定标测温;根据地表特征地物辐射温度与热红外波段DN值的关系,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波谱特征分析,建立地面温度反演模型;通过高光谱图象辐射温度反演,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地面测试,实现火区燃烧强度定量分析和监测.整个过程可使用QUICKBIRD图像进行区域定位,查明煤田火区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全面真实地监测地下煤层燃烧情况.  相似文献   
607.
无人机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具有较大的信号频率带宽,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律,雷达接收机需要超高速采样的ADC芯片。由于超高速采样率的ADC芯片的采样量化位数较低、功耗较高、成本昂贵,直接采用超高速采样ADC芯片对无人机高分辨率SAR回波信号进行采样接收不是最优方法。文中提出一种新型的非均匀混合采样技术用于对无人机高分辨率SAR回波信号进行采样接收,通过优化无人机SAR系统的信号收发时序,利用325 Msps采样率的ADC芯片即可对频率带宽为2 GHz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采样接收,保证雷达回波的相位扰动与旁瓣电平满足应用需求。仿真实验表明:2 GHz带宽的Ku-SAR系统的回波信号能被采样率为325 Msps的ADC芯片完好采样接收,成像分辨率优于0. 2 m,旁瓣电平控制在-13 dB以下。  相似文献   
608.
TNT炸药熔铸结晶成型过程μCT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田勇  刘石  张伟斌  戴斌  周红萍  罗观 《含能材料》2009,17(2):173-177
利用微焦点工业CT(μCT)对TNT炸药熔铸结晶成型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试验研究,获得了成型过程TNT炸药结晶与成型质量的三维细观结构及其分布的演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 炸药结晶凝固速度在初始阶段最快,随后逐渐降低; 在凝固过程中缩孔存在逐渐增大直至稳定、交联的现象; 靠近侧壁和底部部位的缩孔少、CT值高,相应密度值也高.在保温、不补缩状态下熔态TNT浇铸凝固后的细小缩孔率为7.13%,集中缩孔与细小缩孔体积之和大于所浇铸悬浮液体积的20%; 药柱下部与中下部直至中部截面的线密度差约1.5%~8%,表层与浅表层直至靠近中心部位的线密度差则达5%~18%.  相似文献   
609.
波束域MUSIC(BMUSIC)算法在波束域高分辨目标方位估计(DOA)算法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在水下目标探测与跟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DSP-21160是ADI公司开发的一款高性能的利于并行处理的高速DSP。在所设计研发的由4片ADSP-21160构成的多处理器并行信号处理系统平台上,采用有效的系统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来减少运算量,提高并行处理效率,使波束域高分辨DOA算法能够实现实时处理,满足工程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10.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三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