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电工技术   23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134篇
金属工艺   21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33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35篇
水利工程   27篇
石油天然气   19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媛  刘晓辉 《山西建筑》2009,35(9):10-11
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巨大冲击,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在两个“侵入与接替”影响下的现状,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2.
沈顺群  王斌 《湖北电力》2012,36(4):43-44,67
本文以110kV变电站的变压器为例,采用MATLAB计算变压器参数,用EMTP进行不同情况下的雷电侵入波仿真计算,分析在雷电侵入波作用下变压器电位梯度分布规律,以供变电站在选择防雷保护方案时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73.
隆山  沈楠 《测井技术》2004,28(1):62-64
过套管地层电阻率(CHFR)测井方法在油田中的应用大约有3个方面,一是油藏的动态监测即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水淹程度的监测;二是储层侵入评价,由于泥浆侵入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的校正;三是对一些电阻率失真的老井可进行再评价.新疆油田2001~2002年利用斯伦贝谢公司的过套管地层电阻率测井(CHFR)仪器针对以上3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5口井的测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4.
四川飞仙关鲕滩储层高电阻率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东北飞仙关鲕滩储层普遍存在高电阻率现象,给储层识别和流体性质判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模型模拟和实测资料2个方面研究了岩性、饱和度、孔隙结构和侵入特性对川东北飞仙关鲕滩高电阻率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它因素不变时,泥质含量对电阻率影响程度的范围是0~10%,飞仙关鲕滩储层极低的泥质含量是飞仙关鲕滩储层高电阻率出现深浅双侧向大幅度正差异的前提条件;其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和高含气饱和度是形成高电阻率储层深浅双侧向正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鲕滩储层发育的溶蚀孔洞由于大小、充填情况及连通情况千差万别,导致深浅双侧向曲线相关性差,增加了两者幅度值的差异.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才能准确评价川东北飞仙关鲕滩高电阻率储层.  相似文献   
75.
具边底水储气库注采容易引起气水界面移动,水侵前缘运移及注采风险评估,对储气库水侵区库容的恢复和动用及注采井调峰能力的提升极其重要.以呼图壁储气库为例,评价了边底水储气库气水前缘恢复动用的可行性,利用示踪剂数值模拟技术确定注气前缘位置,通过多轮次注气驱替,提高储集层渗流能力.建立了影响注采井水侵的动、静态参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黑客攻击的主要方式,提出了应急响应的对策,重点论述了入侵检测系统(IDS)和计算机取证技术,并对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的构建和系统组成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77.
姚竞红 《中华纸业》2008,29(10):64-65
由于液压传动控制设备的许多特点,目前在造纸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在运行中如何对其加强维护与保养作些探讨,介绍油液污染、油液过温和空气侵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8.
在以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中,要想获取裂缝在井点不同空间位置的产状较困难,裂缝精细描述存在不准确性,这些均影响了对气藏渗流通道的刻画,制约了边水气藏的科学、均衡开发。以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照片、FMI成像测井、叠前地震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不连续性检测以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大斜度井、水平井裂缝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定量表征了裂缝产状、开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再结合所获取裂缝参数建立多尺度非结构化网格离散裂缝模型,明确了气藏高、低渗区域分布,优势水侵通道和水侵方式。结果表明:在磨溪龙王庙组气藏离散裂缝模型中,大尺度和中小尺度裂缝均较发育,高渗区呈连片状广泛分布;发育于气藏外围4个方向的9条边水水侵的高渗通道,表现为沿裂缝水窜型和沿溶蚀孔洞均匀推进型2种水侵方式。该方法及研究结果对同类特大型超压有水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裂缝精细描述、水侵优势通道刻画和水侵模式建立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针对裂缝性边水气藏主要治水措施建立了物理模拟方法并开展实验,系统测试了气藏内部动态压降剖面,对比分析了不同水体、不同治水措施下气藏开采动态及储量动用规律。结果表明:①水体能量不同时,相同的控气排水措施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实际效果:30倍水体时,采收率可提高10.8%,而无限大水体时采收率反而降低15.6%。生产参数和动态压降剖面揭示无限大水体时,过分控制生产压差不仅难以减缓水侵,相反还会导致采速降低,延长水侵时间,加剧水侵对开发影响。②多井协同排水采气治水效果显著,裂缝性储层中的水会在自身弹性能和剩余气驱动下大量排出,大幅提升气相渗流能力,促使封闭气重新产出,采收率可再提高约10%~30%。水侵影响越严重的气藏,采取排水采气措施越早治水效果越好。③裂缝贯通水体和气井时,地层水主要沿裂缝向气井侵入,外围基质区含水饱和度增量低于5%,压降剖面显示基质区仍有大量封闭剩余气,这些未动用储量是后期开展排水采气等增产措施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0.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utual interaction models between artificial microsystems and living cells have the potential to open a wide range of novel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and biomimetic technologies. In this study, an artificial form of invasion‐defense mutual interactions is established in a community of glucose oxidase (GOx)‐containing liquid coacervate microdroplets and living cells, which interact via enzyme‐mediat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damage. The enzyme‐containing coacervate microdroplets, formed via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act as invader protocells to electrostatically bind with the host HepG2 cell, resulting in assimilation. Subsequently, the glucose oxidation in the liquid coacervates initiates the generation of H2O2, which serves as an ROS resource to block cell proliferation. As a defense strategy, introduction of catalase (CAT) into the host cells is exploited to resist the ROS damage. CAT‐mediated decomposition of H2O2 leads to the ROS scavenging and results in the recovery of cell viability.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current study highlight the remarkab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tual interacting communities on the interface of artificial protocells/living cells. They als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for engineering cellular behaviors through exploiting artificial nonliving micr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