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22篇 |
免费 | 1191篇 |
国内免费 | 70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19篇 |
综合类 | 1281篇 |
化学工业 | 523篇 |
金属工艺 | 318篇 |
机械仪表 | 985篇 |
建筑科学 | 2527篇 |
矿业工程 | 588篇 |
能源动力 | 236篇 |
轻工业 | 563篇 |
水利工程 | 669篇 |
石油天然气 | 1318篇 |
武器工业 | 58篇 |
无线电 | 43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29篇 |
冶金工业 | 199篇 |
原子能技术 | 70篇 |
自动化技术 | 5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44篇 |
2020年 | 288篇 |
2019年 | 256篇 |
2018年 | 235篇 |
2017年 | 338篇 |
2016年 | 373篇 |
2015年 | 363篇 |
2014年 | 543篇 |
2013年 | 570篇 |
2012年 | 711篇 |
2011年 | 733篇 |
2010年 | 589篇 |
2009年 | 598篇 |
2008年 | 542篇 |
2007年 | 753篇 |
2006年 | 685篇 |
2005年 | 586篇 |
2004年 | 456篇 |
2003年 | 384篇 |
2002年 | 339篇 |
2001年 | 286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144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9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传统顶板点式监测的基础上,应用BOTDR对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煤巷顶板沉降位移进行分布式监测。首先通过对BOTDR监测原理和煤巷顶板变形状态的理论分析,提出应用锚杆(索)在煤巷顶板进行光纤定点布设,并根据BOTDR测量的相邻定点间光纤轴向应变和变形量,推导出光纤应变量化煤巷顶板沉降位移的数学表达式;然后进行煤巷顶板沉降的光纤定点拉伸和区段拉伸室内模拟试验,试验中光纤应变表征的位移与光纤拉伸距离的误差分别为0.690%和1.545%,拉伸距离和应变表征光纤位移基本一致;最后进行了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进风巷煤巷顶板的BOTDR现场监测试验,试验期间,光纤应变表征出最大沉降位移平均值为64.09 mm和135.63 mm的2个顶板沉降区域。与井下十字观测法测量值相比,顶板沉降变形范围的最大误差为5.60%,顶板沉降位移的最大误差为4.96%,顶板垂直位移的绝对误差值小于4 mm,证明了BOTDR定量表征顶板的沉降变形范围和沉降位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12.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RC)梁的变形能力,考虑在其塑性铰区采用高延性混凝土(HDC)代替普通混凝土。共设计6个剪跨比为3.6的RC梁试件,包含5个塑性铰区采用HDC的试件和1个RC对比试件。考虑HDC区长度、纵筋配筋率以及配筋方式和梁端配箍率的影响,研究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特性、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与RC梁相比,塑性铰区采用HDC后,试件的破坏形态由弯剪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变,延性和耗能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纵筋配筋率、配筋方式相同时,在梁端塑性铰区采用HDC,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和极限位移角分别提高30%和53%,而同时采用HDC和箍筋时分别相应提高33%和76%;梁端局部采用HDC替换混凝土可减少箍筋用量;梁端塑性铰区的HDC长度对试件延性的影响较小。分别计算塑性铰区采用HDC梁在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时的顶点位移,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首先证明张量展开的一般公式,其次将张量展开的一般公式应用到Stark效应中。计算出电四极矩张量的哈密顿算符的矩阵元,并计算出原子在外电场中能级位移量,计算结果与曾给出的一种标准的计算方法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以包含残余永久位移和(或)速度脉冲的强震动记录为重点分析对象,针对强震动滤波以及基线校正方式等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构弹塑性响应的影响展开对比研究。考虑了多项式基线校正,Butterworth因果滤波,以及基于残余位移趋势线基线校正等几种常用的强震动记录处理流程和方法。首先以2018年台湾花莲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日本311地震等代表性的强震动记录为输入,通过单(多)自由度体系以及典型平面RC框架的数值模拟结果,从结构弹塑性反应谱,层延性需求,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等方面对比研究了不同记录处理方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速度脉冲形状与相位是否完整保留对于结构的弹塑性响应有很大影响,对于包含速度脉冲或(及)永久位移的强震动记录,Butterworth因果滤波在滤除噪声的同时不仅消除了地表残余永久位移,同时使速度脉冲形状产生了畸变,并会传递到最后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中,且对短,中,长周期结构均可能产生影响,该文推荐采用基于基线趋势线校正的处理方法对该类近断层记录进行逐条处理。最后,对于不含速度脉冲也不含永久位移的强震动记录,该文中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记录处理方式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了尽量消除因果滤波对记录时程相位谱的影响,我们给出了基于非因果滤波的批量化强震动记录处理流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变截面梁的转角位移方程,通过分析柱子的近端影响,推导出翼缘削弱型节点(RBS)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柱分别对应的计算长度系数?值的计算公式。通过引入梁柱修正线刚度比,RBS节点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可写成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附录D的公式形式。研究结果表明:RBS节点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基本等同于普通刚接钢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建议在简化计算中可直接按普通无侧移钢框架来计算;但对RBS节点有侧移钢框架,由于梁翼缘削弱,柱计算长度系数比普通刚接有侧移钢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有较大增加,已超过工程设计的允许误差,设计中应考虑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全可控涡”风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功能,采用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在承钢炼铁3#风机的应用情况。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风机监测;用DELPHI6作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InterBase7系统;首次采用阿牛巴流量计取代流量孔板,对风机出口流量进行检测;阐述了防喘振自动控制、轴振动和轴位移监测等几个风机运行关键问题。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控制精确、安全可靠等优点,提高了风机出风效率,降低了维护工作量和维护成本,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s an improvement of the intensity correlation used widely in conventional electronic speckle photography, we propose a new technique for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based on correlating Stokes-like parameters derivatives for transformed speckle pattern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 Riesz transform of the intensity speckle pattern, which converts the original real-valued signal into a complex signal. In closest analogy to the polarisation of a vector wave, the Stokes-like vector constructed from the spatial derivative of the generated complex signal has been applied for correl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at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and advantage of the proposed pseudo-Stokes vector correlation technique over conventional intensity correl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9.
20.
J. R. Rice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1980,1(4):215-224
The theory of elastic wave emission (i.e., acoustic emission; AE) from damage processes such as slip and microcracking is discussed. Analogous developments in the literature on earth-quake seismology and dynamic dislocation theory are noted and utilized. A gener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an AE event is given in terms of the double-couple response to a distribution of moment density tensor in the source region. Results are specialized to a point source model and to a general far-field analysis of outgoing elastic waves, and conditions for validity of such representations and their low-frequency specializations are noted. Emitted wave fields are compared for tensile opening and slip events, and procedures which might enable the approxim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size or area increase of tensile microcrack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