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50篇 |
免费 | 699篇 |
国内免费 | 34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7篇 |
综合类 | 474篇 |
化学工业 | 161篇 |
金属工艺 | 18篇 |
机械仪表 | 13篇 |
建筑科学 | 333篇 |
矿业工程 | 304篇 |
能源动力 | 197篇 |
轻工业 | 12篇 |
水利工程 | 1725篇 |
石油天然气 | 4787篇 |
无线电 | 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8篇 |
冶金工业 | 58篇 |
原子能技术 | 19篇 |
自动化技术 | 1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110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88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242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275篇 |
2012年 | 502篇 |
2011年 | 481篇 |
2010年 | 335篇 |
2009年 | 324篇 |
2008年 | 349篇 |
2007年 | 458篇 |
2006年 | 558篇 |
2005年 | 492篇 |
2004年 | 392篇 |
2003年 | 348篇 |
2002年 | 299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221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50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通过分析新生代以来亚洲板块与周邻板块运动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及盆地抬升的地质学证据,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驱动力主要源于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隆升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远源波及力。鄂尔多斯盆地抬升的时期主要分为:新生代早期(65~45、45~25)MaBP,盆地处于缓慢阶段性抬升期;新生代晚期(25~0.78、0.78)MaBP,盆地处于快速阶段性抬升期,且抬升的频次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对比长期存在混乱,给盆地整体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岩石地层、地震地层、事件地层及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等多种方法讨论了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各岩性段的对比关系,得出了全盆地上三叠统的对比关系;指出须四段底可近似看成等时界面;须家河组下部地层自西向东、向南逐层超覆在雷口坡组之上,上部地层在盆地西北部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剥蚀层位渐次变老。文章建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废除“香溪群”,统一使用“须家河组”,以利于对全盆地上三叠统进行油气资源整体评价与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44.
利用2005年至2010年6年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数据反演,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季节及年陆地水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研究区,伴随着显著地季节性波动,年水储量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流域GRACE数据反演结果和国际上几种模式的水文模拟结果比较表明,GRACE在两个流域上的反演结果与CP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水储量年、季变化幅度偏大,而与GLDAS发布的CLM与VIC模型的结果则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归结为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及误差较大,而大多水文模型缺乏对地下水变化的模拟能力所致. 相似文献
45.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天然气地化特征和成藏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储层流体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热成因烃气来源于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泥岩,氮气是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成熟-高成熟阶段的生成物,无机二氧化碳气可能来自深埋沉积地层中碳酸盐矿物热分解及其与粘土矿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或许有部分前第三系碳酸盐岩热解成因二氧化碳和少量幔源二氧化碳加入。依据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初步确定乐东气田至少存在3期天然气的注入,依次是生物气、热成因富烃气和无机二氧化碳,天然气的成藏时间大约距今1.2~0.1 Ma。沟通烃源岩的底辟断裂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由于高压流体的幕式排放诱发底辟断裂周期性开启和封闭,从而造就了莺歌海盆地底辟带气田的多源混合-幕式成藏特点。 相似文献
46.
基底断裂格局决定了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导致了北缘、中部和昆北3个各具特色的断裂构造系统。北缘断裂构造系统平面上以反S展布、剖面上以一系列北倾南冲的逆冲断层带及其所控制的同沉积构造呈阶梯向南下掉为特点,受北部祁连山构造应力系统的作用;南部昆北断裂构造系统发育压陷断槽和断阶带,受南部昆仑山构造应力系统的作用;中部断裂构造系统以两断夹一隆的冲起构造为特色,同时受祁连山和昆仑山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对烃源岩、储集条件、圈闭形成及油气运聚等方面。依据断裂控烃特征并针对柴达木盆地的具体情况,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应迅速转移到盆地腹地即中部断裂构造系统区,尤其是鄂博梁Ⅱ号一伊克雅乌汝、鸭湖—台吉乃尔构造带和中南隆起区,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7.
全球河流入海沙量作为地球系统运行变化的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针对由于缺乏可靠、完整的河流输沙量数据,很难准确估算全球河流入海沙量的数值及其变化,且已有文献估算值差别很大,缺乏统一认识的问题,收集整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27篇文献中全球河流入海沙量的估算值,并对近期相关典型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调查发现,早期估算的入海沙量数值差异很大,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全球入海沙量估算值日趋合理,大多集中在120亿~200亿t/a。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影响前后的河流入海沙量宜分别按190亿t/a和130亿t/a考虑。 相似文献
48.
在对地震反射资料进行品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反射特征的“多参数法”划分地震相,用优势地震相来代表各层序的地震相类型,然后将单井相剖面和地面地质相剖面转换成时间域剖面,对地震剖面上的地震相进行标定,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进而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依据层速度、剩余层速度和钻井资料,建立岩性与速度量板,进行区域岩性预测。 相似文献
49.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73,自引:12,他引:73
该文从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际出发,以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构造运动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陷盆地\"断坡控砂\"模式;研究了断陷盆地输导体系类型及构成要素,提出了\"网毯式\"、\"T-型\"、\"阶梯型\"和\"裂隙型\"输导体系及其空间构成的复式输导关系;系统分析了\"相\"、\"势\"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及耦合关系,提出了\"相势控藏\"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50.
水污染是太湖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准确合理地评价太湖水质状况对该地区水环境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单因子水质标志指数法、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改进的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及基于污染物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4—2013年典型断面的水质进行评价,水质单项指标评价表明太湖东部及东南部污染较严重且主要污染物为NH3-N,与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一致,综合水质评价表明近年来太湖水质呈逐年转好的趋势;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水质标志指数和改进的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更接近太湖水质的真实情况,其中改进的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考虑了最差污染因子对综合水质的影响,克服了单项指标算术平均带来的误差,能真实反映流域的污染状况,为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