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8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21篇
电工技术   29篇
综合类   219篇
化学工业   260篇
金属工艺   69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162篇
矿业工程   148篇
能源动力   35篇
轻工业   131篇
水利工程   142篇
石油天然气   1611篇
武器工业   11篇
无线电   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0篇
冶金工业   1060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7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以气势的分布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为基础,考虑到流体动力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再根据油气运聚系统的划分原则,对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在不同地史时期的天然气运聚系统进行了划分和研究,探讨了天然气的聚集和成藏规律。同时结合运聚系统、低势区的分布及其演化特点、生烃中心位置及断裂发育情况,对天然气的运移方向做了进一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92.
王原  李昭昶  周艳 《包装工程》2023,44(12):420-429
目的 利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法,对光照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发展脉络与热点进行了总结,并从分析的结果推断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结合CiteSpace技术,对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领域、研究脉络、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光疗是一种操作简便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与药物治疗同时使用,无论是医院还是家中皆可进行治疗,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和广阔的治疗前景。结论 研究发现,国际上对该领域的发展热度不断增长,从1986年开始出现,而后保持相对稳定,至2017年开始陡升,尤其是近年来的发文量呈指数级增长。北美在国家发文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在个人发文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发文量也在世界前列。目前国际上没有光疗的统一的治疗方案与标准,未来的研究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993.
川西坳陷中段天然气勘探开发模式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段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工作难度愈来愈大。目前,正处于储量、产量、效益徘徊的局面,特别是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章从勘探战略与勘探模式上进行思考与研究,根据川西天然气勘探开发特点,研究了该区勘探潜力,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天然气勘探战略与模式,以使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开发获得新的突破,保持川西天然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中国南北过渡带水面蒸发的时空变化及对其趋势进行预测,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R/S分析法对中国气象数据网南北过渡带43个气象站1980—2017年的水面蒸发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的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的南北过渡带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呈较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3mm/(10a)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水面蒸发量由减小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年代平均水面蒸发量也逐步增加,季节上升趋势夏季较显著而春季、冬季、秋季不显著;从空间上看,气候倾向率在研究区内中部和东北部较低,其他地区较高;水面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为平均气温的升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南北过渡带水面蒸发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995.
徐州城市供水水源地降落漏斗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州市岩溶水强烈开采形成明显的水位降落漏斗,引发了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水源地水位降落漏斗形成演化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水位漏斗演化的3个阶段:增采阶段-水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控采阶段-水位平稳(20世纪90年代)、压/禁采阶段-水位回升(2000年以来);地表水资源缺乏、城市生活及工业发展过度依赖岩溶水,城市化面积增大、有效入渗补给量减小,矿坑疏干排水、增大岩溶水排泄量等为水位降落漏斗形成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岩溶水开采量、年平均降水量、土地硬化面积与漏斗水位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得出岩溶水开采量为岩溶水水位持续下降及漏斗形成与演变的主导因素。提出岩溶水超采情况下的水资源保障对策:控采岩溶水,制定不同管理目标下的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扩大岩溶水水源涵养区;利用采空区修建地下水库等,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及城市雨水的优化分配。  相似文献   
996.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97.
绝缘问题是特高压输电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不同气候不同电压类型条件下输电线路绝缘子积污分布对指导输电线路外绝缘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特高压输电线路广泛使用的陶瓷绝缘子为研究对象,建立电场等效模型,通过调整3片绝缘子伞裙两端电压模拟实际特高压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周围电场情况,并基于实验室搭建的人工雾室模拟南北方典型气候,在不同电压类型下开展了陶瓷绝缘子积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沿海气候下,由于空气湿度较大,两种电压类型下的陶瓷绝缘子表面积污量均高于北方地区;绝缘子串的积污量随电压等级的升高而增大;在两种气候下,陶瓷绝缘子串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积污量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而交流电压下积污量变化不大,且直流电压较同等级交流电压作用下绝缘子片上下伞面的积污量更大;南方和北方气候下陶瓷绝缘子直流和交流电压下积污比分别约为1.37和1.51。  相似文献   
998.
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具有埋藏深、物性差等特征,传统的开采手段受限,需进行压裂改造才能有效建产。以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储集层为研究目标,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和声发射测试,综合岩石的各向异性、脆性、应力敏感性、天然裂缝密度、声发射活动性等共同评价储集层的可压性和造缝能力。研究表明: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火山岩脆性矿物含量高,抗压强度较大;岩石弹性波速变化范围大,应力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性,天然裂缝各向异性弱;储集层存在一定的流体敏感性,但敏感性强弱程度不一;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15%的KCl溶液的造缝能力较强。储集层可压性综合评价对优选压裂层位、压裂液体系和设计压裂改造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为王府断陷深层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Objective: Psychotherapy–pharmacotherapy combinations are frequently recommen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epressive disorders. Our aim in this novel reanalysis of archival data was to identify patient subgroups on the basis of symptom trajectories and examin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ant classification on basis of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ffects to psychotherapy (cognitive behavioral analysis system of psychotherapy), pharmacotherapy (nefazodone), and their combination. Method: We selected data for 504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hronic depression from archival data of a clinical trial (N = 681) and analyzed treatment courses (as assessed by the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using growth mixture models, a contemporary exploratory analysis technique. Results: Three patient subgroup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typical patterns of change of depression severity during 12-week acute-phase treatment. Within these patient subgroup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ffects were evident: combination treatment clearly outperformed the 2 monotherapies in the largest patient subgroup,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depression severity, but not in the remaining 2 subgroups, characterized by low and severe depression at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prior to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enabled allocation of 61% of patients to these subgroups. Conclusions: Research on patient subgroups with different change patterns may support classifications of patients that indicate which treatment is most effective for which type of patient.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000.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a particular aspect shared by a number of theories of depression under the common heading of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 namely that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continuing pattern of poor attachment that is laid out in childhood and continues into adulthood. 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both parental and pe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N = 85) of Northern Ireland. Results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continuity of perceptions of attachment styles across the life span and revealed that perceptions of early attachment experiences, as well as continuing peer attachment styles, appeared to be predictive of current depressive symptoms. More specifically, the analyses reveal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quality of current peer attachment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s well 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childhood maternal care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However, other self-reported measures of childhood attachment were not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e., paternal care, maternal overprotection, paternal overprotection). Taken together, the findings lend some support for this important element of a number of object relations theories, as they pertain to depression.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is indicated.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