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电工技术   77篇
综合类   104篇
化学工业   53篇
金属工艺   26篇
机械仪表   62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36篇
能源动力   48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654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8篇
冶金工业   44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9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
理论分析表明:毛管数Nc的值越大,储层孔隙中的油滴越易移动;注水压力梯度ΔP/L越大,油水界面张力σ越小,润湿角越接近90°,储层孔隙中的油滴越易流动。取濮城沙一下油藏的岩心进行了50次实验,表明:Nc增至10-2时,驱油效率ED达80%,剩余油饱和度Sor下降至5%;随着Nc的增大,油、水相渗透率均增大(但油相渗透率的增幅大于水相渗透率),产油率fo增加,产水率fw减小;当驱替相的粘度μw和速度Vw一定时,σ减小,则剩余油饱和度Sor减小,当σ降到10-3mN/m时,Sor低于7%。研究认为,增大毛管数,降低界面张力,尽可能将油藏改造为弱水湿性,这是提高驱油效率和降低剩余油饱和度的有效手段。濮城沙一下油藏采出程度已达48.71%,采收率50.8%,研究结果将为该油藏进一步开采剩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侧积夹层是河流相曲流河点坝内部重要的渗流屏障,精细刻画隔夹层的分布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开发调整工作。以渤海海域典型河流相曹妃甸11-1油田为例,以沉积模式和曲流河沉积理论为指导,在井震结合基础上根据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主力边水油藏Lm943砂体侧积夹层的分布模式、分布范围及对剩余油的控制情况,并阐述了地下流体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剩余油挖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4.
聚合物驱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定义了"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饱和度"新概念,研究了聚合物驱作用下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受效剩余油在油藏中的分布部位和形态,讨论了储层韵律性、原油黏度和注聚用量对受效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效剩余油在油层内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注入水窜流区的上部,呈斜纺锤体形状,平面上受效区域则位于注采井间,呈环状分布。不同韵律储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受效剩余油分布有所不同。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受效剩余油主体区向油层底部移动,且受效剩余油饱和度峰值降低。随着注聚用量的增多,受效剩余油范围沿斜纺锤体的轴线向两侧扩大。  相似文献   
55.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胜坨油田沙二段1砂层组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处在沉积旋回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非均质性弱,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非均质性最弱,水淹较均匀,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非均质性较强,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分布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非均质性强,极容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行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6.
内壁磨损套管抗挤毁强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管磨损后壁厚变薄,抗挤毁能力随之降低,若对此估计不足,有可能因此而导致钻井事故或油气井的早期报废。以最小壁厚分别为4.2mm和5.2mm的N-80φ139.7mm×7.7mm套管为例,得出了磨损套管抗挤毁强度计算公式,对一些磨损套管的剩余抗挤毁强度做了理论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和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公式的计算误差小于109/5,符合工程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57.
李秋菊 《海洋石油》2005,25(3):73-77
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河3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在新认识指导下,确立了断块重建井网、细分层系开发的原则。开发中,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水动力学方法进行调整挖潜。实施后,断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采收率由42.2%提高到45.9%。此次调整的成功,对类似油藏高含水后期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板桥地区板2油组为典型的凝析油气藏,其流体渗流机理及水驱特征复杂,致使开发调整工作难度较大。通过开展气液两相渗流实验,认为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流体随着流动状态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相变和相间质量传递,流体的挥发与气液流动速度、状态以及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压力降低有利于液体挥发产生气体。实验表明降压注水开采过程中,当压力低于临界饱和压力时,气泡成为原油流动的阻力,合适的注水时机为压力降到泡点压力的87%以上。此外,气体作用的强弱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针对西峰油田合水区块长8岩性油藏具有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与强非均质性的现状,纵向上,以岩心观察与分析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长8储层进行精细的等时地层单元划分;平面上,经综合分析选取了有效厚度、孔除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流动带指数等5个权重参数.对这些参数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  相似文献   
60.
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萍  常毓文  唐玮  胡丹丹 《特种油气藏》2011,18(4):73-76,139
喇萨杏油田聚合物驱油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油藏逐年增多,在分析聚合物驱油区块现状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潜思路。以北一区断东中块典型区块为例,研究了层系、井网重构和顶部水平井挖潜的可行性,提出聚合物驱油后现场试验方案,预计方案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