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电工技术   77篇
综合类   104篇
化学工业   53篇
金属工艺   26篇
机械仪表   62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36篇
能源动力   48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654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8篇
冶金工业   44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9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卫城油田沙四段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受裂缝发育影响,平面、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开发形势变差的状况,开展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地应力-裂缝对开发的影响,认识到注采井网不适应是该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的主要问题。在剩余油研究基础上,一是通过实施避开裂缝方向优选转注井点,转换注采方向,使注采方向与裂缝方向成45°夹角注水;二是通过打塞、挤堵、重分、差层转注等手段,抽稀Ⅰ类层井网、建立差层井网,同时改变Ⅰ类层和Ⅱ、Ⅲ类层的注水强度,实现了卫城沙四段特低渗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转换注水方向、转换注采井别、改变注水强度"的转向注水。通过研究及应用,使卫城沙四段特低渗油藏注采井网逐步优化,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分别提高7.5和5.4个百分点,油藏综合含水下降0.4%,日产油量由135t/d回升到154t/d,自然递减率同期对比减缓7.62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10.5×104t,提高采收率1.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2.
由于河道储层相变快,且砂体横向稳定性差,利用密井网预测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剩余油挖潜的需要。文中针对朝阳沟油田河道储层的地质特征,对适用于河道砂体的井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的关键环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测井曲线标准化及高精度地层格架是保证反演精度的前提,曲线重构是提高波阻抗体对岩性识别能力的有效手段,合理的变差函数及井控数目是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预测能力、提高储层预测可靠性的关键。井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对厚度大于2.0 m的河道砂体识别精度较高,吻合率高达85%。反演结果在刻画井间窄小河道砂体、认清河道砂体的连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该区河道储层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63.
板桥地区板2油组为典型的凝析油气藏,其流体渗流机理及水驱特征复杂,致使开发调整工作难度较大。通过开展气液两相渗流实验,认为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流体随着流动状态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相变和相间质量传递,流体的挥发与气液流动速度、状态以及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压力降低有利于液体挥发产生气体。实验表明降压注水开采过程中,当压力低于临界饱和压力时,气泡成为原油流动的阻力,合适的注水时机为压力降到泡点压力的87%以上。此外,气体作用的强弱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储集空间特殊、连接方式复杂、流体流动规律复杂等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水驱开发后剩余油特征差异很大。文中通过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式的油藏底水驱替开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为:连通性差的孔洞剩余油、绕流油、阁楼油和油膜。与其他缝洞连通较差的孔洞几乎可以认为是封闭孔洞,因其无法进行油水置换从而形成剩余油;流体沿最低流动阻力方向流动导致重力效应降低,故在溶洞与裂缝出口处形成绕流油;沟通溶洞的裂缝在溶洞的低部位,故注入水无法达到顶端与油发生置换而形成阁楼油;受岩石表面润湿性、原油黏度以及温度的影响,在溶洞和裂缝表面易形成油膜。  相似文献   
65.
The oil group TI of the oilfield A in the Tarim Basin has changed from the layered fringe-water reservoir to the secondary bottom-water oil reservoir, and the remaining oil exists diverse difficult-employ forms, such as the top poor oil zone and the intercalation and fault barriers, facing the secondary exploitation adjustment and the well pattern re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the new technology that extracted the partial model from the large model and the mesh local refinement, the exploit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such as liquid advancing and separate zone water injection, has been finished, obtaining the relatively reasonable well pattern and solving key technology problems, such as the partial model extraction,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regular well pattern, and the extraction of reserves abundance figures of the remaining mobile oil.  相似文献   
66.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brief, but not exhaus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catalytic mild hydrocracking processes. It includes data characterizing reactivities, reaction network and kinetics of mild hydrocracking reactions. This review is designed for use a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in the field of mild hydrocracking.  相似文献   
67.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达到90%以上,但采出程度仅有10%,剩余油富集。为了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在二次开发理念指导下,对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开展了二次开发技术探索和实践。通过精细油藏描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地质模型精度与剩余油分布认识;通过全面优化层系、井网及开发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油藏开发水平;通过改进钻采工程、地面工程配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68.
电缆投入运行后.绝缘会受到电、热、机械、水分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老化,影响电缆的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XLPE电缆的绝缘状态与剩余寿命的评估是目前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定性的分析,对电缆剩余寿命的定量评估更有实际价值.文章总结了XLPE电缆绝缘老化机理并调研了几种定量分析电缆剩余寿命的方法:击穿电压对比法,介质损耗因素法和直流泄漏电流法.可为从事电缆运行情况和寿命研究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检查井资料分析、矿场剩余油综合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油藏规模级、油层规模级、层内规模级和孔隙规模级等4种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针对不同规模地质体的剩余油类型,指出相应的挖潜方法.图4表2参39  相似文献   
70.
萨中地区聚合物驱前后密闭取心井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萨中地区中区西部、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4口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前后油层水洗状况、油层动用条件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认为,聚合物驱调整了层间、层内剖面,提高了动用厚度;可通过提高水洗程度来提高驱油效率,但降低水驱残余油的难度很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很少,且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极大,进一步挖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方向主要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