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122篇 |
免费 | 3061篇 |
国内免费 | 138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35篇 |
综合类 | 1509篇 |
化学工业 | 9519篇 |
金属工艺 | 1228篇 |
机械仪表 | 1460篇 |
建筑科学 | 636篇 |
矿业工程 | 518篇 |
能源动力 | 938篇 |
轻工业 | 6905篇 |
水利工程 | 184篇 |
石油天然气 | 1810篇 |
武器工业 | 226篇 |
无线电 | 219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428篇 |
冶金工业 | 1062篇 |
原子能技术 | 651篇 |
自动化技术 | 8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515篇 |
2023年 | 648篇 |
2022年 | 847篇 |
2021年 | 1203篇 |
2020年 | 1261篇 |
2019年 | 1261篇 |
2018年 | 1129篇 |
2017年 | 1257篇 |
2016年 | 1290篇 |
2015年 | 1182篇 |
2014年 | 1684篇 |
2013年 | 1974篇 |
2012年 | 1999篇 |
2011年 | 1933篇 |
2010年 | 1360篇 |
2009年 | 1387篇 |
2008年 | 1165篇 |
2007年 | 1526篇 |
2006年 | 1378篇 |
2005年 | 1221篇 |
2004年 | 981篇 |
2003年 | 904篇 |
2002年 | 811篇 |
2001年 | 730篇 |
2000年 | 650篇 |
1999年 | 581篇 |
1998年 | 490篇 |
1997年 | 432篇 |
1996年 | 305篇 |
1995年 | 298篇 |
1994年 | 197篇 |
1993年 | 209篇 |
1992年 | 164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20篇 |
1978年 | 7篇 |
1976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探讨了注蒸汽过程中蒸汽凝析液的强碱性对碱敏油藏造成较大伤害的原因。对研制的降碱剂JJ-8和JJ-9的高温腐蚀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降碱剂JJ-9腐蚀速率的影响;优化了降碱剂的注入方式。结果表明,降碱剂JJ-9在高温条件下腐蚀性很低,N80试片的腐蚀速率为2 mg/m2·h以下;JJ-9用量为0.2%就可以将蒸汽凝析液的pH降低到9以下;现场应用时将JJ-8作为前置液,JJ-9伴蒸汽注入的优化注入方式,可持续降低蒸汽凝析液的碱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2.
993.
利用自己建立的高压下测定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测定装置,在15-45℃、2.0-12.0 MPa的条件下,首次测定了甲烷在环已烷-乙醇、苯-乙醇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用PRSV状态方程及3种不同的混合规则对实验测定的气液平衡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使用同一种状态方程的不同混合规则计算极性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所得的结果不同,改变传统的混合规则可提高计算精度。同时还使用Aalto-Keskinen模型及本研究提出的Yen-Woods-Aalto-Keskinen模型对实验得到的高压液相摩尔体积进行了估算,均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4.
准确测定多环芳烃含量对于清洁柴油的生产以及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针对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油多环芳烃含量的关键因素,依次考察色谱柱类型、系统平衡时间、基线的划分、模型化合物的选择对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氨基键合的液相色谱柱存在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分界点不明确的问题,会影响多环芳烃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建议采用;为获得准确的反冲洗时间,需要在样品分析前,采用系统性能验证标准溶液测试系统状态,待反冲洗时间波动在0.2 min内方可进行样品测试;对于芳烃含量较高的催化裂化柴油以及部分加氢精制柴油,推荐采用SH/T 0606—2019方法(质谱法)进行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5.
996.
合理的压力监测系统是进行油田动态监测、分析和制定科学开发调整方案的基础。目前现场应用较多的液面恢复测压方法存在综合密度ρ处理精度低、计算过程忽略原油脱气的影响,导致计算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真实的压力状况。根据液面恢复测压原理及油井开发过程井筒相态变化特征,建立了考虑井筒脱气的综合密度ρ处理新模型,对比分析了含水率、脱气量以及关井时间之间的变化对地层压力产生的影响,并对地层压力计算步骤进行了讨论,认识到当脱气量和含水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考虑原油脱气对地层压力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最后利用综合密度ρ处理新模型对油田现场的实测井进行应用计算,得到较为可靠的地层压力结果。新模型求解过程简单、实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这无疑对油田压力系统监测及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关于柱塞举液机理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对柱塞高效举液工艺参数及工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造成不利影响。为此,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流体模拟方法对柱塞举液上行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场进行CFD模拟,对柱塞气液流动过程及密封原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不同柱塞上行速度及不同紊流槽尺寸下的流场分布进行模拟对比,确定柱塞运行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柱塞上行过程紊流槽中液体与气流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气体向柱塞上端的窜流及液体向下的泄漏;气流进入每级紊流槽形成漩涡,使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耗散达到密封效果;柱塞上行速度较低时,流场中无漏液,窜气量随上行速度增加而减小;上行速度较高时,紊流槽中全为液相,漏液量随上行速度增大而增加;模拟范围内密封最佳的柱塞运行速度为4. 0~4. 5 m/s;当紊流槽宽度与深度相等时其密封作用最差,当紊流槽宽度为深度的2倍时,液体与气流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烈,密封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柱塞气举工艺制度及参数的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8.
气井积液机理和临界气速预测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筒积液是气井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积液会导致气井产量降低,严重情况下甚至造成气井停产。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相流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以预防积液的发生。对比最小压力梯度模型、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并分析积液实验的结果表明,液膜反向是气井积液的主要原因。根据液膜在不同气速范围内速度分布规律,将液膜与管壁剪切应力为0对应的气速作为气井积液临界气速。基于环雾流型并考虑到管径、液相流速、气芯中液滴夹带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适用于垂直气井积液预测的零剪切应力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和现场数据对新模型及已有的积液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以模型预测结果正确率和预测误差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新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基于零剪切应力的新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气井积液。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