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10篇
  免费   2860篇
  国内免费   1725篇
电工技术   2038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4661篇
化学工业   4893篇
金属工艺   1468篇
机械仪表   1496篇
建筑科学   6319篇
矿业工程   2227篇
能源动力   1093篇
轻工业   3146篇
水利工程   1954篇
石油天然气   2084篇
武器工业   177篇
无线电   21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31篇
冶金工业   2495篇
原子能技术   349篇
自动化技术   3588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527篇
  2022年   900篇
  2021年   1083篇
  2020年   973篇
  2019年   884篇
  2018年   786篇
  2017年   938篇
  2016年   1049篇
  2015年   1144篇
  2014年   2013篇
  2013年   1904篇
  2012年   2411篇
  2011年   2609篇
  2010年   2044篇
  2009年   2260篇
  2008年   2061篇
  2007年   2683篇
  2006年   2469篇
  2005年   2238篇
  2004年   1903篇
  2003年   1774篇
  2002年   1504篇
  2001年   1267篇
  2000年   1059篇
  1999年   860篇
  1998年   612篇
  1997年   529篇
  1996年   464篇
  1995年   432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223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118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31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8篇
  1975年   20篇
  197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突破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形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涉及两个基本过程:①初始复杂有机质经热解作用向简单有机质转化;②初始低分子量含碳物质(CO,CO2等)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较高分子量的有机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深部油气仍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压力抑制了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和破坏作用,使得深层烃源岩仍具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机质成烃过程与外源氢的加入密切相关,外源氢的加入提高了成烃转化率,抑制了有机质的石墨化进程。水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氢源。微量过渡金属元素对有机质成烃有重要催化作用。上述两种成烃过程的差异,导致其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各异,反映其特征的同位素组成变异亦大相径庭。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具有巨大的资源前景。参51  相似文献   
992.
文一污水站减少污泥产生量的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减少文一污水站按现行工艺在高pH(8.0-8.5)下处理油田污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开发了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用一种pH调节剂将污水pH控制在7.0-7.5,加入除铁剂,除铁增效剂各100mg/L,得到了最好的净水效果(滤膜系数MF>30),车原污水相比,净化水污泥产生量由10.8g/L降至-1g/L,50℃,15d静态腐蚀速率为0.0089-0.0110mm/a,平均0.0097mm/a,SRB菌数为0,TGB菌数0-10^1个/mL,与地层水完全配伍;矿化度和主要成垢离子浓度有所降低。在文一污进行了为期47d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在pH6.8-7.2,除铁剂和增剂剂加量分别为150,130mg/L时,净水效果最好,外输入MF>28,SS 5mg/L,含油2mg/L,(2)pH增大时污泥产生量增大,处理后水水质变差;(3)pH6.8-7.2除铁剂130mg/L,增效剂100mg/L为最佳净水条件,外输水MF>20;(4)净化水腐蚀性符合水质指标,主要腐蚀因素是二次沉降罐曝氧,加入Na2SO3可降低溶解氧含量,但引起水质下降;(5)试验期间污泥量减少1/2-1/3。(6)处理后水水质波动主要是水量波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3.
也门1区块上部地层250~750 m井段存在大段的流沙层,钻进过程中存在井壁失稳、漏失严重、机械钻速低等问题,单纯依靠常规钻井加堵漏、清水盲钻、空气钻井或稳定泡沫钻井等方式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提出采用硬胶泡沫钻井方法解决该问题。通过硬胶泡沫钻井流体发泡剂室内优选试验,考虑泡沫质量、发泡剂抗污染性能、硬胶泡沫半衰期及经济效益,选择FMA-100为硬胶泡沫钻井流体的发泡剂,确定其最佳加量为0.3%~0.6%,并初步优选出钻井流体配方。根据硬胶泡沫钻井施工参数设计要求,以低返速降低井壁冲刷防塌、合适当量循环密度防塌防漏为目标,通过理论计算及分析,优选了施工参数、钻井配套设备,形成了适用于也门1区块流沙层的硬胶泡沫钻井方案。该方案在该区块Abyed-2井进行了应用,不但成功解决了大尺寸疏松流沙层井漏与井塌并存的钻井难题,还提高了流沙层的机械钻速,相比同条件邻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3.2倍。该井的应用成功,也为流沙层安全快速钻进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94.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结合东濮凹陷地质特点,探讨研究了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东濮凹陷油气源岩发育,泥岩裂缝发育,泥岩裂缝油气成藏有着较好的成藏条件,是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对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东濮凹陷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高压区及超高压区,盐岩分布区,构造转换带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层系上,沙三^2-4是勘探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系,一些稳定的泥,页岩标志层也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995.
分频解释技术在川西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分频解释技术是沿着储层或固定时窗对地震反射波各频率成分对应的调谐能量进行识别和成像,它避免了常规属性分析方法中的调谐陷阱,提高了识别薄储层的能力,能更客观地刻画地质体.在川西地区陆相隐蔽岩性气藏勘探中,存在调谐陷阱、波阻抗特征不明显、复杂地层结构中的有效薄储层不易识别等问题.为此,利用分频解释技术对川西地区侏罗系千佛崖组冲积扇相砾岩储层、上三叠统须四段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进行了描述.在多频率振幅叠加图上,冲积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等地质体形态和边界反映清晰;在单频振幅图上,清楚地显示出冲积扇内的辫状河道相薄层砾岩储层,与钻井结果相吻合,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6.
耐盐聚合物PAM104A与高含盐油藏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广彦 《油田化学》1995,12(4):353-357,352
在常温下令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二羟基化合物104A反应制得了耐盐聚合物PAM10A。研究了PAM104A的耐盐性、抗剪切性和热稳定性,考察了PAM104A溶液浓度、聚合物段塞尺寸和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岩心驱油试验结果表明,PAM104A能满足高含盐、低渗透的马岭油田聚合物驱油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97.
河南油田稠油开发产出液处理过程中,由于稠油粘度大、胶质含量高等特点,脱水难度大。提高脱水温度等方法,可以满足破乳脱水的要求,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热能损失,同时给系统带来巨大的运行负荷,影响系统安全运行。新型低温破乳剂的研制应用,降低了原油脱水温度,提高了脱水效率,既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又提高了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幅度和范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引起减薄的动力学机制与减薄发生的时间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建立的模型有:交代成因、拆沉作用、地幔置换模型、地幔耗散、伸展作用.以上这些方面的认识和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岩石圈减薄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999.
李军亮  唐再君  高飞  陈丽 《特种油气藏》2003,10(3):29-31,34
文章分析了东营北部断裂带中层天然气藏的气体性质、储盖组合类型、温压环境对中层气成藏的影响以及断裂活动对中层气成藏的制约;剖析了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中层天然气成藏中的纽带作用,建立了断裂带中层天然气运聚模式、成藏模式;总结出了中层天然气藏横向分布特征及纵向成藏序列,对于富油盆地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油气的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演化的影响较大,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时期是主要成藏期及调整期。文中通过目的层选取、计算地层残余厚度、去压实校正、建立压实参数平面分布模型等步骤,求得油气成藏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的真实地层沉积厚度,以此来反映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据此分析目的层古油藏的规模及油气运聚规律,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存在2个古背斜,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并通过含油包裹体、测录井、试油资料综合确定了古油水界面及古油藏的规模。工区古近纪初北部开始隆升,古背斜逐渐消失,到现今古背斜调整成为低幅构造梁。古构造破坏后,部分圈闭仍存在,能保留大量原生油气,为原生保留型油藏,部分油气经微幅构造梁调整后,在现今有利构造位置处的圈闭聚集,形成调整再聚集型油藏。建议围绕古背斜及与古背斜形成优势运移路径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