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65篇
  免费   5266篇
  国内免费   3399篇
电工技术   2115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3872篇
化学工业   13474篇
金属工艺   1044篇
机械仪表   2697篇
建筑科学   1550篇
矿业工程   1437篇
能源动力   2744篇
轻工业   11100篇
水利工程   3689篇
石油天然气   32039篇
武器工业   75篇
无线电   36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41篇
冶金工业   888篇
原子能技术   70篇
自动化技术   825篇
  2024年   304篇
  2023年   858篇
  2022年   1702篇
  2021年   2096篇
  2020年   2293篇
  2019年   2233篇
  2018年   1876篇
  2017年   2383篇
  2016年   2683篇
  2015年   2472篇
  2014年   3830篇
  2013年   4224篇
  2012年   4719篇
  2011年   5166篇
  2010年   3613篇
  2009年   3382篇
  2008年   3046篇
  2007年   3862篇
  2006年   4232篇
  2005年   3737篇
  2004年   3328篇
  2003年   3148篇
  2002年   2684篇
  2001年   2180篇
  2000年   1892篇
  1999年   1548篇
  1998年   1248篇
  1997年   1077篇
  1996年   848篇
  1995年   690篇
  1994年   565篇
  1993年   348篇
  1992年   315篇
  1991年   255篇
  1990年   179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64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5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大坝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降低水库大坝风险的非工程措施.本文总结了国内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初步提出了开展应急预案的关键技术,供大坝安全管理及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2.
依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哈得逊地区的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在研究区下石炭统识别出1个Ⅰ型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将哈得逊地区下石炭统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C1、SC2、SC3,对应于早石炭世海侵的3个海进-海退旋回.SC1旋回以滨岸砂坝沉积为主,而SC2、SC3旋回发育潮坪沉积体系.研究认为,SC1旋回滨岸砂岩及SC2下降半旋回的潮间带薄层砂岩为有利储集砂体,是地层-岩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3.
王亭 《石油仪器》2005,19(5):29-31
文章通过对五口井的现场应用介绍,阐述了快速色谱分析技术在油气层识别和解释方面的准确性,探讨了该技术在薄油气层的发现和评价、快速钻进条件下油气层的发现、对油气层全烃组份变化的统一、水平井的地质导向以及排除钻井液添加荆对油气显示的影响五个方面的优势,从而论证了快速色谱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激电法找油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电法是非地震物探手段中的一种,由于油气在向上渗透的过程中会与地层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次生黄铁矿,激电法正是通过发现油气藏上方形成的次生黄铁矿晕来寻找油气的一种间接找油方法。通过详细介绍激电法寻找油气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等,从实践角度论述了激电法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范围及其特点,最后通过兴例说明了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5.
单层开采的圆形定压边界两层油藏压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分析具有越流的多层油藏的压力动态,采用有效井径的概念,在半透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圆形定压边界、两层越流油藏单层开采时的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拉氏变换得到了拉氏空间中以Bessel函数表示的精确解。数值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单层开采的两层油藏与全部打开的两层油藏的压力动态基本相同,都表现为3个阶段:早期是介于两个渗透层之间的均质流动;中间为过渡段,导数曲线出现下凹特征;晚期表现为整个油藏的均质特征。随着边界距离的增加,压力导数值趋近于0.5。半透率越大过渡段出现得越早。导数曲线下凹程度越小;储容比越大导数曲线峰值越小,导数曲线下凹程度越小;随着两层渗透率比值变小。过渡段变短,导数曲线下凹程度变小。图1参9  相似文献   
76.
金沙江防洪(库容)规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长江灾害洪水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全沙江水库的防洪库客、防洪目标、防洪特点和调度原则,并对防洪库容的作用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从多方面比较了虎跳峡高坝方案与低坝方案,结果表明:高坝方案的效益明显高于低坝方案,而两者所需付出的代价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7.
The paper give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initial pressure gradient of bituminous oil and the time dependences of vari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in a formation model and of the well production rate in a microwav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 effect of strong decay of the non-Newtonian properties of bituminous oil is revealed. The nonuniformity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ver the formation thickness is demonstrated, which depends on the initial production rate of the well and on the duration of stimulation of the bottom-hole zone of formation.  相似文献   
78.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of wetting of celestite and agglomeration recovery as well as the zeta potential in dependence of pH and amount of collector (Na‐Oleate). For this purpose, effects of pH and collector amount on the agglomeration recovery are investigated and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 (FTIR)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adsorption type of Na‐Oleate on celestite surface. The sessile drop technique is us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ontact angle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of wetting (YC) of celestite. The maximum agglomeration recovery is obtained at pH 7. The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of wetting of celestite is very close to the surface tension of kerosene, which is 25.95 mN/m. Furthermore, at the optimum Na‐Oleate amount of 10 kg/ton, the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of wetting of celestite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surface tension of kerosene.  相似文献   
80.
介绍了油库油料计量中,在油品高度、油品温度和油品密度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