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3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850篇
电工技术   96篇
综合类   929篇
化学工业   563篇
金属工艺   156篇
机械仪表   142篇
建筑科学   814篇
矿业工程   1207篇
能源动力   296篇
轻工业   153篇
水利工程   381篇
石油天然气   10085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70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0篇
冶金工业   215篇
原子能技术   40篇
自动化技术   19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641篇
  2013年   730篇
  2012年   1127篇
  2011年   1183篇
  2010年   745篇
  2009年   703篇
  2008年   674篇
  2007年   815篇
  2006年   1005篇
  2005年   939篇
  2004年   826篇
  2003年   777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562篇
  2000年   483篇
  1999年   391篇
  1998年   351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35篇
  1995年   224篇
  1994年   19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针对大港油田电泵井都为开环控制的现状,提出对电泵井进行闭环自动控制,现场试验安装电泵井井下参数采集系统、地面变频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并完成电泵井自动控制算法设计,实现了对电泵井的自动控制。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有效克服了电泵井开环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确保了供产液的平衡,有效保证油井长期稳定开采,同时远程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数字化油田的水平,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2.
某水源地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水源地地下水的四氯化碳污染调查和日常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该水源地四氯化碳污染晕的形态和变化特征,并选取典型水源井对其四氯化碳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污染发现初期,污染面积为2.73 km2,最高污染浓度为249.7μg/L,随着后期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污染面积减小到1.24 km2,最高污染浓度下降到3.62μg/L。分析认为,污染晕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地下水流场的控制,同时受降水量、地下水位标高及开采量等多种因素控制,污染物由北区井群向南区井群扩散。单井四氯化碳含量动态则呈现出南北区的相反特征:在北区,四氯化碳含量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而上升,并随地下水流向南扩散;在南区,四氯化碳含量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而下降,并随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漏斗中心汇集。这是由于赋存于SD1井附近包气带中的四氯化碳尚未清除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3.
高德利 《天然气工业》1981,40(8):169-176
中国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大多数都埋藏于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海洋油气钻探工程已经实现了从浅水(水深300 m以内)到超深水(水深超过1 500 m)的跨越,并在南海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亟待进行安全高效开发,因而对相应的天然气及其水合物高效开发模式与技术支撑体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为此,针对深海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的重大课题,提出了适用于常规天然气的“水平井或复杂结构井浮式钻完井+水下钻采系统+浮式生产、集输与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处理系统+船运外输”的开发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以及适用于非常规天然气——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水平井或复杂结构井浮式钻完井+水合物原位分解开采+水下或浮式生产与集输处理系统+管道或船运外输”的开发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论述了大位移井、“U”形井等先进井型的开发模式及其适用的海洋地质环境,并给出了“U”形井的连通控制模型;此外,还介绍了与深水钻井力学和设计控制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结论认为,建立先进适用的工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寻求实现“地质—工程—市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相关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是深海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4.
向家坝水电站左岸深井泵房内的4条排水管道负责清排大坝注浆过程中的施工用水、消力池渗水、混凝土冷却水等.临近大坝蓄水、首批机组发电,排水管道部分阻塞,无法达到设计排水要求,给大坝蓄水造成了安全隐患.通过分析管道堵塞原因,提出了利用高压水射流技术清洗疏通排水管道的施工工艺,实践表明,向家坝水电站深井泵房排水管道清洗方案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5.
从文献[1]中的色散估计出发,以Littlewood-Paley理论为工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Beam方程utt+Δ2u+u+h=0的一个改进形式的Strichartz估计。作为应用,借助不动点方法,证明了非聚焦Beam方程在次临界情形的整体适定性。  相似文献   
166.
167.
针对水泥环缺陷导致套管承受非均匀载荷并引起套管失效的问题,建立了套管、含缺陷水泥环和地层耦合系统有限元计算模型。将温度场与应力场耦合,考虑套管强度降低,计算了水泥环缺陷形状、缺陷环向开度、缺陷深度及缺陷数量对套管安全的影响。应用塑性变形、剩余强度和安全系数来评价水泥环含缺陷井筒中套管的安全性,并分析了套管的失效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完整井筒和水泥环含缺陷井筒中套管的屈服温度相差较大,水泥环缺陷环向开度和深度对套管安全的影响比较大。此研究为揭示套管失效机理提供了依据,对预防套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8.
稠油掺稀多相流动规律及生产参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塔河超深稠油掺稀井多相流动规律。根据不同的掺稀方式给出了超深井稠油掺稀井井筒中流体温度梯度的计算方法。结合掺稀特点,给出了超深井稠油原油物性模拟的修正模型,其结果与PVT曲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引入井眼轨迹的描述与计算技术,解决了超深井弯曲井段的多相流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能量平衡及多相流体力学原理建立了稠油掺稀生产动态分析模型,实现了对超深井稠油掺稀生产动态的模拟和分析,并据此可对稠油掺稀比例及生产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现场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9.
石羊河流域井灌区管道灌溉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斌  王以兵  丁林 《人民黄河》2012,(1):102-104
为了探求石羊河流域井灌区管道灌溉系统优化模式,对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与变频调速技术进行配套,采用"恒压变量"研究方案对各灌溉技术间流量与压力协调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水泵的转速大于最低合理转速1 710 r/min时,在喷灌、滴灌、管灌3种工作条件下,水泵效率均较高,基本在高效区运行,同时也说明"恒压变量"一整套水泵调速工况点参数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正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0.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research prediction method of breakthrough time of horizontal wells in bottom water reservoir. Four dimensionles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dimensionless time were derived from 10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roblem by us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Simulations of horizontal well in reservoir with bottom water were run to find the prediction correlation. A general and concis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for predicting breakthrough tim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breakthrough time of one conceptual model predicted by the correlation is very close to the result by Eclipse with less than 2% error. The practical breakthrough time of one well in Helder oilfield is 10 d, and the predicted results by the method is 11.2 d, which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analytical result. Cas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could predict breakthrough time of horizontal well under different reservoir conditions accurately. For its university and ease of use,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quick prediction of breakthrough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