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1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82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48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9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51.
茶道     
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在先秦《诗经》总集内已有其记载,到唐代陆羽《茶经》的出现,更将茶与文化有机融合,使其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毫无疑问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252.
根据莱克夫和约翰逊对概念隐喻的分类,考察了<诗经>中概念隐喻的应用情况.本体隐喻在<诗经>中已被广泛使用,"人生即旅程"、"看听即理解和接受"等结构隐喻在<诗经>里也大量存在.因此认为概念隐喻在<诗经>时代即为人们进行概念化的重要方式,人类使用概念隐喻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53.
<正>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历来受到各国政府与民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食品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商务部2005年《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  相似文献   
254.
诗经》中一篇标題为《豳风·鸱鹗》的诗,描写的是一只失去幼鸟的母鸟,仍然在辛苦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徹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天还没下雨,赶快用桑根的皮把窝巢缠捆牢固,以免受侵害。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鸟儿尚知未雨绸缪,人类更是深明其理。人生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理财需求和理财目标,而养老规划是人生理财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理财规划中排在首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必须考虑的事情。退休后能够过富裕、有尊严的生活,无忧无虑的享受晚年的金色时光,需要未雨绸缪,尽早开始养老规划。  相似文献   
255.
普显宏 《饮食科学》2010,(12):39-39
诗经》曰:有女如荼。荼,同"茶"也。早些年看过反映杭州茶文化的20集电视连续剧《南方有嘉木》,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悲欢离合中,写满了中国茶的清苦与甘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56.
中华先人在早期的劳动生活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共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也有其生命韵律.这种朴素的哲学观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意象"的出现.也就是说,在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有意味的形式".某种"象"与特定的"意"密切关联,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潜意识中.<诗经>中就有许多这种自然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57.
天命治道是殷周之际重要的治世思想。神权天命思想的转变也影响了彼时法律的实施和法律思想的变迁。通过对《诗经》中相关诗篇的解读,探析殷周之际的神权法思想演变的表现及其成因,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后世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8.
传统的古韵学者凭主观经验和例证法将《诗经》分成30部,虽分出了韵部,但一是对"合韵"的看法标准不一;二是30个韵部之间的阴入及旁转关系分不出亲疏远近.依数理统计法重新检视了《诗经》的用韵,并讨论了"脂微""质物月""冬东""真文"的分部依据以及"中古去声字"的上古归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