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4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2篇 |
综合类 | 163篇 |
化学工业 | 111篇 |
金属工艺 | 44篇 |
机械仪表 | 223篇 |
建筑科学 | 79篇 |
矿业工程 | 131篇 |
能源动力 | 30篇 |
轻工业 | 63篇 |
水利工程 | 75篇 |
石油天然气 | 365篇 |
武器工业 | 12篇 |
无线电 | 5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5篇 |
冶金工业 | 18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榆林气田陕141井区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陕141井区气井压力、产量的变化,研究了储层对生产动态的影响,把16口生产井分成了实际生产能力超过设计方案的井、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井和与设计相符的井等3类。研究得出:气井产能的大小与气井所处的砂体位置及砂体的厚度有关,位于主砂带内部或有效厚度大的气井,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较好;位于主砂带边部或有效厚度小、渗透性较差的气井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差。根据井区实际生产情况和储层特征,利用生产指示曲线确定出该井区生产压差应取静地层压力的16%左右,合理产量取无阻流量的1/3~1/4。此外,还建议采取一些提高地层能量的增产措施,更多地应用提高气层渗流面积、气层保护的相关技术以及气层的相关改造方法,增加气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63.
���ν���ú�������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由于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体容易变形, 传统的煤层气井各种测试问题的数学模型都假设渗透率为常数,这对于变形介质煤层的压力空间变化和瞬时变化将产生较大误差.通过考虑煤层的双重介质特征和煤层气的吸附特征及介质的变形,引入渗透率模数建立了变形双重介质非稳态渗流模型。渗透率依赖于孔隙压力变化的流动方程是强非线性的,对于双重介质非稳态渗流模型采用正则摄动法和Laplace变换进行求解,并通过拉氏数值反演得到零阶摄动解。对变形参数和双重介质参数变化时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用新模型绘制的典型压力曲线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这些结果为煤层气藏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试井模型。 相似文献
64.
致密气藏中压裂水平井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平井与无限导流裂缝的物理模型相结合 ,获得了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的简单方法 ;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 ,其中包括水平段长度、气层厚度、地层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以及人工裂缝的裂缝半长等。研究表明 ,在渗透率低于 0 .1× 10 - 3μm2 的致密气藏中 ,压裂裂缝表现为无限导流裂缝的假设是合理的 ;对于给定的气藏 ,存在最佳的水平段长度 ;裂缝半长对产能具有较大影响 ;水平井压裂适用于气层分布稳定、厚度较小、具有一定垂向渗透率的气藏。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ZJ30/1700CZ钻机井架分别进行了单元划分、静态分析、在自然状态和有钩载情况下的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该井架的静态强度满足要求;井架的固有频率与钻机的设计工作转速相差较大,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共振现象;井架刚度分布合理. 相似文献
69.
70.
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江汉油田开发后期,如何在高含水区寻找剩余油的几种思路,即通过构造精细解释挖掘断层附近、微构造高点剩余油;通过老井复查、小层精细对比、砂岩追踪挖掘零线附近、油砂体边部剩余油;通过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动态分析和油藏动态监测等手段挖掘井间、层间及层内剩余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