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450篇 |
免费 | 11495篇 |
国内免费 | 1097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353篇 |
技术理论 | 6篇 |
综合类 | 14406篇 |
化学工业 | 24187篇 |
金属工艺 | 35872篇 |
机械仪表 | 11284篇 |
建筑科学 | 16043篇 |
矿业工程 | 6196篇 |
能源动力 | 2180篇 |
轻工业 | 13846篇 |
水利工程 | 3075篇 |
石油天然气 | 6548篇 |
武器工业 | 1989篇 |
无线电 | 1389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126篇 |
冶金工业 | 15820篇 |
原子能技术 | 1690篇 |
自动化技术 | 154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25篇 |
2023年 | 6312篇 |
2022年 | 7092篇 |
2021年 | 7798篇 |
2020年 | 5652篇 |
2019年 | 5455篇 |
2018年 | 3031篇 |
2017年 | 4382篇 |
2016年 | 4752篇 |
2015年 | 6037篇 |
2014年 | 11445篇 |
2013年 | 8326篇 |
2012年 | 9848篇 |
2011年 | 10403篇 |
2010年 | 9435篇 |
2009年 | 10025篇 |
2008年 | 11161篇 |
2007年 | 9726篇 |
2006年 | 8756篇 |
2005年 | 8952篇 |
2004年 | 7734篇 |
2003年 | 6750篇 |
2002年 | 5679篇 |
2001年 | 4993篇 |
2000年 | 4500篇 |
1999年 | 3884篇 |
1998年 | 3543篇 |
1997年 | 3287篇 |
1996年 | 3305篇 |
1995年 | 2978篇 |
1994年 | 2642篇 |
1993年 | 2207篇 |
1992年 | 2144篇 |
1991年 | 2114篇 |
1990年 | 1917篇 |
1989年 | 1929篇 |
1988年 | 288篇 |
1987年 | 164篇 |
1986年 | 104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77篇 |
1983年 | 62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5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992.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了Fe76Zr12B12和Fe75Zr12B12Cu1两种非晶合金,对两种非晶合金进行不同温度的等温热处理。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分析了两种合金的晶化曲线、晶化相及磁性,研究Cu添加对Fe76Zr12B12合金热稳定性、晶化过程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的添加增加了Fe76Zr12B12非晶合金的晶化激活能,提高了该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两种合金在晶化初期,除了α-Fe相析出,均有ZrB等其他晶化产物析出;高温热处理后,含Cu合金中析出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未添加Cu的合金。Cu的添加没有起到简化Fe76Zr12B12非晶合金晶化过程的作用,但Cu的添加减小了合金中... 相似文献
993.
在SA-540合金中添加了钒以改善其强韧性,并研究了钒含量和回火温度对合金强韧性的影响规律,同时采用JMatPro软件和钢中第二相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加入钒后SA-540合金中的物相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加入钒元素可提高SA-540合金强度,但冲击性能明显降低,但通过回火处理可改善冲击性能;加入0.1%钒的合金在570℃以上回火后冲击性能明显改善,而加入0.2%钒的合金在600℃回火仍不能改善冲击性能;加入0.1%钒的SA-540合金在860℃淬火+590~600℃回火可获得最佳强韧性匹配。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SA-540合金平衡相中碳化物类型主要有M23C6、Fe3C、M7C3,加入钒后合金中生成了MC型碳化物,并导致了部分含钼碳化物由M23C6型转变为更加稳定的MC型;VC生成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合金中钒含量,其次为淬火温度,而回火温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4.
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研究了不同Mg元素含量对Al-Cu-Mn-Mg合金过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l-Cu-Mn-Mg合金发生过烧的原因是凝固过程中晶界处形成的低熔点共晶相Al2CuMg在合金固溶处理时发生熔化和氧化。当Mg含量不超过0.45 mass%时,晶界区域不会形成Al2CuMg相,525℃固溶处理12 h后合金未发生明显的过烧现象;当Mg含量超过0.45 mass%时,晶界区域的共晶组织中存在Al2CuMg相,固溶处理后的Al-Cu-Mn-Mg合金开始出现过烧组织特征,而且Mg含量越高,过烧现象越明显,过烧区域尺寸越大。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热膨胀-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相结合的方法,绘制了1.0 GPa级冷轧增强成形性双相钢的静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并研究了退火工艺对实验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过程主要存在铁素体相变区、贝氏体相变区和马氏体相变区的3个相变区;当冷速低于1℃/s时,实验钢主要发生铁素体与贝氏体相变,并存在少量马氏体相变;当冷速在3~20℃/s之间时,发生马氏体与贝氏体相变;当冷速达到30℃/s及以上时,完全发生马氏体转变。随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大,前期显微硬度提升较快,冷速达到20℃/s后逐渐趋于平稳,与对应冷速下的显微组织一致。实验钢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三者匹配有利于变形过程基体强塑性的提升。当均热温度为810℃时,实验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最高,为4.9%,变形过程中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显著,力学性能最佳,屈服强度为791.7 MPa、抗拉强度为1041.7 MPa、伸长率为19.37%、强塑积达到20.18 GPa·%。 相似文献
996.
在平面磨床上采用白刚玉砂轮对灰铸铁HT250进行磨削淬硬试验,研究磨削用量对灰铸铁HT250磨削淬硬层的影响。结果表明:灰铸铁HT250磨削后淬硬层由表及里依次是熔化层、完全淬硬层、过渡层和基体。熔化层由二次渗碳体、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完全淬硬层由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条状石墨组成;过渡层由马氏体、珠光体、残留奥氏体和条状石墨组成。改变磨削用量对淬硬层高硬度区显微硬度值没有显著影响,其硬度在800~900 HV0.2之间。磨削深度增加或者工件进给速度减小,都会使淬硬层深度增大。磨削深度和工件进给速度会对淬硬层的均匀性产生影响,致使切入端、中间端、切出端淬硬层深度不同,在本试验条件下当进给速度vw=0.4 m/min时淬硬层的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7.
采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变形参数对Haynes 282合金热变形时流动应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Haynes 282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时的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在达到峰值应变后,当变形温度在1000℃及以下时,合金的软化速率一直大于硬化速率,应力持续下降;当变形温度大于1000℃时,加工硬化速率和再结晶软化速率达到动态平衡。合金热加工图包含两个危险区,危险区I:温度900~1000℃、应变速率0.1~10 s-1和危险区Ⅱ:温度1000~1200℃、应变速率1~10 s-1;热加工图中失稳区是由温度900~1000℃、应变速率0.1~10 s-1和温度1000~1150℃、应变速率0.1~1 s-1组成的区域;安全区对应的温度范围为1000~1200℃,应变速率为0.01~0.1 s-1,该区的功率耗散系数为0.34~0.44,是合适的热加工区。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和压缩性能测试等研究了退火对Zr55Al10Ni5Cu30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和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55Al10Ni5Cu30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和晶化行为与升温速率有关,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玻璃转变温度Tg、初始晶化温度Tx、第一放热峰温度Tp1和第二放热峰温度Tp2均有所增加。Zr55Al10Ni5Cu30非晶合金在Tg以下的温度退火时,合金处于非晶态。合金在过冷液相区加热并保温足够的时间将发生相分离或晶化现象。F-Zr2Ni和tP-Al2Zr3相的析出与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关,而tI-Zr2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激光增材制造制备了多层金刚石/Ni-Cr合金试样,研究了裂纹随堆叠层数增加的变化规律、试样表面与内部的微观组织形态特征、表面与内部的微观裂纹萌生位置及宏观裂纹的形态特征以及裂纹的延伸扩展规律。结果表明:表面裂纹数量随堆叠层数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试样表面粗大晶粒组织与细晶粒组织交替排列,后成形熔覆道对已成形熔覆道微观组织具有明显热影响作用。试样内部组织从靠近基板到表面呈现细小→粗大→细小的形态,内部磨粒周边的组织比远离磨粒的组织粗大。表面微观裂纹主要萌生于粗大组织区和磨粒周边,粗大组织和磨粒有利于裂纹的扩张与延伸。在平行于激光扫描方向的熔覆层表面拉应力作用下,表面宏观裂纹主要呈现出垂直熔覆道的形态。内部微观裂纹萌生于磨粒周边、粗大组织区以及碳化物夹杂处。内部宏观裂纹可由内部裂纹向外延伸形成或由表面裂纹向内延伸形成。内部裂纹的桥接、磨粒周围缝隙、破碎的磨粒、碳化物夹杂及粗大组织均会助长内部裂纹的扩张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