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91篇
  免费   6941篇
  国内免费   4427篇
电工技术   3104篇
技术理论   9篇
综合类   7457篇
化学工业   8445篇
金属工艺   25174篇
机械仪表   6861篇
建筑科学   11529篇
矿业工程   5272篇
能源动力   1276篇
轻工业   7449篇
水利工程   3375篇
石油天然气   4657篇
武器工业   1407篇
无线电   68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864篇
冶金工业   9355篇
原子能技术   1074篇
自动化技术   7616篇
  2024年   912篇
  2023年   2970篇
  2022年   3722篇
  2021年   4014篇
  2020年   3404篇
  2019年   3080篇
  2018年   1575篇
  2017年   2430篇
  2016年   2763篇
  2015年   3764篇
  2014年   7458篇
  2013年   5640篇
  2012年   7027篇
  2011年   7211篇
  2010年   6336篇
  2009年   6696篇
  2008年   7461篇
  2007年   5977篇
  2006年   5630篇
  2005年   5360篇
  2004年   4462篇
  2003年   3934篇
  2002年   3080篇
  2001年   2584篇
  2000年   2179篇
  1999年   1712篇
  1998年   1497篇
  1997年   1374篇
  1996年   1251篇
  1995年   1150篇
  1994年   1024篇
  1993年   815篇
  1992年   775篇
  1991年   729篇
  1990年   710篇
  1989年   600篇
  1988年   132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5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高电压技术》2021,47(7):2536-2544
变压器绕组振动信号与其机械状态密切相关,但现有的绕组振动机理研究尚不能很好地支持变压器绕组机械状态检测方法研究。为此,考虑变压器绕组机械振动与其所处漏磁场的相互耦合作用,建立了绕组两体振动模型,采用哈密顿原理推导出了模型的振动数学方程,解释了由机电耦合作用所引起的绕组非线性振动现象,完善了绕组振动机理,并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确定了绕组多倍频振动产生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绕组的振动主要集中在基频100 Hz处;然而,在机电耦合作用下,当绕组固有频率满足电流激励的整数倍时,会出现参变共振多倍频振动,振动频率为电流频率的整数倍。研究结论对变压器绕组机械故障诊断、抗短路能力设计、减振降噪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2.
郑滔  刘浩 《玻璃》2021,48(12):38-45
石油焦作为燃料使用对玻璃熔窑碱性格子体耐火材料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在分析石油焦对碱性耐火材料侵蚀机理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玻璃熔窑蓄热室格子体耐火材料配置方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53.
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镍-氧化镍/多孔碳纳米片(Ni-NiO/PCNs)负极材料,对比分析了氯化钠模板、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负极材料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PCNs、Ni-NiO/C和Ni-NiO/PCNs负极材料都主要含有镍和无定型C相,且后2种负极材料还含有氧化镍相;300 ℃/4 h为Ni-NiO/PCNs负极材料适宜的退火工艺,此时Ni-NiO/PCNs负极材料中Ni-NiO粒子分散性较好且保持着三维片层结构,平均尺寸约为27 nm,Ni-NiO实现了对无定型C的包裹;退火时间过长(6 h)会使得镍粒子过氧化且发生团聚,而温度过高(400 ℃)会使得粒子以团聚为主,三维片层状结构消失。电流密度为1 A/g、循环5 000圈后Ni-NiO/PCNs负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235 mA·h/g,此时的放电比容量约为首圈放电比容量的83.93%;Ni-NiO/C和Ni/PCNs负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以及循环5 0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都明显低于Ni-NiO/PCNs负极材料,Ni-NiO/PCNs负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与其具有独特的多孔三维片层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54.
综述了近年来无机超细粉体改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已在锂电隔膜改性上商业应用的Al2O3和AlOOH对传统聚烯烃膜和新型静电纺丝膜的改性方法和改性效果,随后又对常规无机材料TiO2和SiO2粉体对锂电隔膜的改性进行了叙述,最后对BN等非常规隔膜改性无机材料进行了简介;总结和讨论了无机材料改性后隔膜的组分、结构和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无机材料改性锂电池隔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5.
铁基载氧体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载氧体,但存在氧利用率低、在高温下易烧结等问题。虽可通过制备双金属复合载氧体或添加惰性组分改进其性能,但均存在一定缺陷。若将活性组分和惰性材料融入到一个晶体结构制备尖晶石结构载氧体,则可实现利用双金属协同作用提高载氧体活性的同时,利用Al3+提高载氧体的稳定性。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NiFeAlO4载氧体,考察了制备方法、载氧体与煤质量比对NiFeAlO4载氧体化学链燃烧特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载氧体对煤转化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FeAlO4载氧体具有更好的反应性,载氧体与煤质量比为20∶1时,碳转化率为86.7%,远高于煤单独热解时的碳转化率(34%),此时CO2体积分数为93.6%。对反应前后NiFeAlO4载氧体晶相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表明循环过程中经“还原-氧化”后生成的NiO和载氧体颗粒团聚是导致载氧体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相较于载热作用,NiFeAlO4载氧体在煤化学链燃烧中主要起供氧作用,其不仅会促进挥发分向煤气的转化,且NiFeAlO4载氧体与焦炭之间也存在固-固反应,利于更多CO2的生成。  相似文献   
956.
《佛山陶瓷》2021,31(5)
本项目采用锆铝陶瓷耐磨研磨体置换传统的含铬钢锻研磨体,以硅质材料湿磨采用新型研磨体的应用探索,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实现环保、提质、节材、节能、低耗的目标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57.
对3104铝合金热轧板进行不同压下率(53.6%、76.4%、88.2%)的冷轧,再对冷轧板进行退火处理,并采用XRD与EBSD分析该过程中的织构演变。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的增加,样品的织构由较强的Cube立方织构逐步转变为以Brass、S和Copper织构为主导。经退火处理后,3件退火板的织构分布均匀,其Brass、S和Copper织构均减弱,同时Cube织构有所回复,且压下率越大,Cube织构的回复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958.
α+β两相区轧制的TC4钛合金丝材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获得等轴组织、双态组织和片层组织,研究了微观组织特征及其对合金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轴组织α晶粒最为细小且具有较高的位错密度,表现出最高强度;双态组织α相较等轴组织显著长大,位错密度明显降低,具有最好的工艺塑性;片层组织原始β晶粒粗大,塑性最低。3种组织中片层组织疲劳性能最好,当裂纹长度<250μm时,不同显微组织对应的裂纹扩展速率差异较大,片层组织的扩展速率最低,等轴组织最高;当裂纹长度>250μm时,3种组织的裂纹扩展速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TC4钛合金丝材的力学性能和工艺塑性,应选择双态组织作为产品的最终组织状态。  相似文献   
959.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TC20钛合金棒材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C20钛合金经过两相区固溶+时效处理后得到双态组织,通过控制固溶冷却方式以及时效温度可调整初生α相含量以及次生α相含量和尺寸,改善其强度和塑性的匹配。采用940℃/1 h/WQ+700℃/30 min/AC+550℃/6 h/AC三重热处理工艺,在保证强塑性较佳匹配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棒材直线度问题。  相似文献   
960.
采用高能球磨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Ti_2AlNb合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合金显微组织及相结构进行表征,分析V元素掺杂对Ti_2AlNb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Ti_2AlNb预合金粉末球磨后出现胞状晶,经退火后胞状晶显著长大。掺杂V元素后,V原子占据O相中原本Ti原子的位置,hcp结构向bcc结构的转化受到抑制,O相组织由针状趋于圆润并均匀分布,出现均匀层片状网篮组织,α_2相与O相含量增加;当V含量为2%(原子分数)时,Ti_2AlNb合金中α_2相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