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99篇
  免费   1927篇
  国内免费   1110篇
电工技术   1098篇
综合类   1808篇
化学工业   1940篇
金属工艺   1963篇
机械仪表   855篇
建筑科学   4475篇
矿业工程   4459篇
能源动力   648篇
轻工业   1323篇
水利工程   2619篇
石油天然气   3023篇
武器工业   247篇
无线电   19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50篇
冶金工业   1386篇
原子能技术   220篇
自动化技术   1356篇
  2024年   250篇
  2023年   834篇
  2022年   1124篇
  2021年   1259篇
  2020年   1042篇
  2019年   991篇
  2018年   392篇
  2017年   693篇
  2016年   827篇
  2015年   1187篇
  2014年   2185篇
  2013年   1502篇
  2012年   1789篇
  2011年   1589篇
  2010年   1386篇
  2009年   1539篇
  2008年   1737篇
  2007年   1391篇
  2006年   1235篇
  2005年   1247篇
  2004年   895篇
  2003年   826篇
  2002年   678篇
  2001年   572篇
  2000年   490篇
  1999年   446篇
  1998年   363篇
  1997年   337篇
  1996年   310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79篇
  1993年   219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重力流沉积机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近年的勘探实践,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优质储层主要为深水重力流砂岩沉积成因,探讨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的沉积机理是储层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深水重力流的流动机制和流变过程的理解以及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沉积结构的分析认为,陆坡区是深水重力流的主要沉积环境,陆架坡折带控制了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发育分布。南海北部宽陆架背景使得沉积作用更明显地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白云凹陷深水区主要的粗粒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与相对低海平面有关。高位末期古珠江三角洲推进到了陆架边缘,低海平面期间重力流沉积在白云凹陷深水陆坡区形成了平面上的多点源-线源的多水道-朵叶体散布,时间上有先后层次地周期性出现的沉积模式,这种沉积模式导致了砂岩储层分布的散布性、诡异性和形成岩性圈闭的复杂性。多水道化中小规模的复杂砂体分布是白云凹陷深水储层的特色。深水重力流具有沿坡搬运,下切成沟,坡缓减速,择低而积,稀释分异,有限分布等特点。重力流的流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流动过程中被海水混入稀释而导致的砂、泥分异作用,这是砂泥混合重力流能够析出砂岩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2.
针对阜东斜坡区头屯河地层利用胍胶压裂液进行施工时出现压裂液返排困难,压裂后不出油的问题,通过室内流动实验评价了一种在酸性条件下交联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液。研究表明:该新型压裂液残渣含量为70 mg/ L,返排效果较好,在水测渗透率为1 387×10-3 μm2 的填砂管中注入该压裂液的破胶液,渗透率下降13􀆰 8%;该压裂液滤液对阜东斜坡区头屯河地层岩心伤害率为3. 58%,表现出较好的防膨性能;该压裂液只能在该地层特低渗和超低渗储层进行施工。现场施工5 口井,地层渗透率均小于3. 14×10-3 μm2,施工成功率为100%,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3.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2012,24(3):11-14,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四川盆地大多数气藏属于裂缝孔隙型气藏,气藏非均质性强.经典的径向均质复合试井解释模型与气藏实际情况不相符,解释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出现抵触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多区双重孔隙介质复合地层模型,求得了该模型的拉氏空间解,分析了其典型的压力动态特征,并对影响因素可能对曲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5.
黄沙坨地区火山岩储层研究及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沙坨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它的沙三段火山岩具有很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在特定的构造背景和油源条件控制下,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特征是本区油气藏勘探的关键,重点对火山岩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储集物性等特征进行研究。运用测井响应法、地震相分析法和波阻抗值法识别粗面岩储层,进而运用波阻抗和电阻率反演方法预测粗面岩储层和其裂缝的分布状况,指导勘探部署。通过不断的勘探实践,建成了以粗面岩为单一目的层的千万吨级储量规模的黄沙坨油田,同时指出了本区火山岩油气藏今后的勘探方向在其东南知西南两侧。  相似文献   
996.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区块超稠油水平井规模实施深入后,区块局部井位部署区域油井储层物性差,压力高,在水平井蒸汽吞吐开采初期存在溢流问题,影响油井正常下泵转轴作业,错过最佳回采时机,使生产效果差,采用热污水反复循环压井处理,不但不能彻底解决溢流问题,还会对油层造成冷伤害和污染。通过研究应用水平井注采同体技术,在注蒸汽前将注蒸汽管柱、采油管柱和抽油泵同时下入井内,当完成注汽、焖井和放喷后,不需要进行转抽作业的工序而直接挂抽生产,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水平井生产中溢流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7.
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岩性油气藏及其勘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一个富油气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凹多、凸少、斜坡类型多的特点。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斜坡区是今后勘探的重点领域。以歧北斜坡为例,通过强化斜坡成因演化及控砂、控藏机制研究,明确"基底差异沉降控制斜坡构造的形成,基底断裂控制斜坡构造的发育样式"斜坡构造成因机制、"内外物源供砂、调节沟槽输砂、陡缓坡折控砂"斜坡区多元控砂机制、"复式输导、2期充注、高油低气、差异聚集、优势相富集"斜坡区岩性地层控藏机制。创新发展了斜坡区油气成藏理论,探索形成了"选斜坡—建模式—求突破—描砂体—优方案"富油气凹陷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有效指导了歧口凹陷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探实践,发现规模储量区。  相似文献   
998.
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为特殊的低幅度薄层边底水油藏.未动用储量,大多分布在透镜状薄层带边底水的小砂体中,油层平均厚度小于3 m,油水关系复杂,直井开采难度大,效益差.通过精细解剖含油单砂体、细分流动单元、准确识别纯油层和低阻油水同层等,开展了水平井开采先导试验,进行了精确的井眼轨迹控制、水平段合理长度、布井方式与注采井距等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这类油藏的水平井开采技术,对油层跨度800m范围内不同油水关系、不同地质特征的未动用储量,整体优化部署水平井104口,建产能40×104t,储量动用程度由51.8%提高到82.6%.  相似文献   
999.
腐蚀坑和裂纹是钻杆端区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缺陷,利用超声波横波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裂纹和腐蚀坑的存在.一旦发现裂纹,钻杆必须报废.而腐蚀坑的大小则需要测量该点的剩余壁厚,当探头一次扫查到腐蚀坑根部时,声束的反射能量是最大的,因此该点的反射波幅也最高;当探头到达腐蚀坑端点位置时,声束的反射能量非常微弱,反射波幅几乎接近于零,可以判断波幅接近消失的点基本就是端点,对应的深度基本等同于剩余壁厚.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估算出腐蚀坑对应的剩余壁厚,直接判断出钻杆的内腐蚀状况.  相似文献   
1000.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完成了南堡1-1区东一段储层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划分。通过总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分析了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1区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5. 2~11. 5 m,宽度最大可达400 m;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剖面上存在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3种接触关系,以分离式为主;平面上存在分离式、相变式、对接式、切割式4种接触关系,以切割式为主;在空间上可组合成12种基本接触类型,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分离+切割、叠加+切割、叠加+对接、切叠+切割等;湖泊水体周期性变化、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通量比值(A/S)、动态地貌形态变化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剖面下切能力有限而平面频繁改道交切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