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9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刑事犯罪活动的对抗性、隐蔽性及犯罪手段的日趋技术化、智能化和多样化,公安战线传统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国家提出了以公安信息化工作为核心,以“科技强警”为目标的国家公安信息化  相似文献   
72.
《中国信息界》2013,(1):57-59
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神秘的”先知”系统能够预知犯罪活动,甚至可以精确到时间、地点及卷入其中的人物让警方能够提前行动加以阻止。虽然这仅仅是科幻电影的未来想象,然而,目前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PredPol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把它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73.
从1985年中国银行发放国内第一张银行卡以来,目前我国已发行各类银行卡超过10亿张,在将近700个城市实现了银行卡联网通用.  相似文献   
74.
乔楠 《通信世界》2005,(43):13-16
针对近一段时间用户投诉较高的不良信息传播问题和不法分子利用点对点短信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中国联通采取五大措施,标本兼治,密切配合公安部,信息产业部,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委联合行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这五大措施的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5.
DNA防伪技术兴起的背景 制假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犯罪活动之一,它给正当的商务和就业活动、公共卫生与健康和安全秩序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全球范围内,商品因被假冒而每年遭受的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全球500强公司每年在防伪打假上投入的资金平均在200~400)5-美元。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日益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信息网络在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成为许多不法分子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在经济犯罪领域,利用信息网络从事的经济犯罪活动日渐增多,严重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例如,非法的炒外汇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速度更快,涉及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深。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一些以外汇投资信息咨询为名,招揽国内投资者通过互联网进行境外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公司,…  相似文献   
77.
齐铁健编译 《中国石油》2008,(13):I0043-I0044
能为加油站罩棚下的犯罪活动当证人的消费者将获得奖金。 英国是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2400万辆汽车、2.4万座加油站的国家。英国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加油站。可现在,加油站犯罪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英国民众的生活。英国某地区的54个加油站,将联合起来,严厉打击加油站罩棚下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78.
郑柯 《程序员》2008,(9):86-87
随着近年来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企业发现只有将自己的应用放在互联网上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安全漏洞问题,企业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在线犯罪活动已经愈加猖獗,带来的损失也不断增多。谁能从根源上解决安全漏洞问题,谁就能在市场上拔得头筹。这两年,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公司——Fortify一直稳坐软件安全市场的头把交椅。《程序员》杂志特地专访了Fortify公司CEO John Jack先生,试图发现他们成功背后的奥秘。  相似文献   
79.
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向互联网渗透,网上违法犯罪案件逐年大幅上升,犯罪类型不断扩展,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危害后果日趋严重。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网络犯罪的防控和打击。  相似文献   
80.
网络欺诈(Phishing)是指网络犯罪者采用包括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方法在内的各种伪装欺骗技术,诱使网络使用者提供其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网络密码或其他私密信息,并利用这些私密信息进行欺诈或其他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